我区创新活力高涨

来源:上海杨浦市人民政府 2017/10/15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1

目前,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已成为杨浦区创新发展的首要目标。原本是老工业城区的杨浦,近十年来把握机遇不断转型升级,区内跨国企业从无到有,孵化器从有到精,创新活力一再高涨,创新氛围也越来越浓郁。

“三区联动”引来创业凤凰

2003年4月,上海做出构建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决策,杨浦开始创新转型,整合辖区内的复旦、同济等10所知名高校和100多所科研院所,力图让这些智力机构成为杨浦转型的支柱,杨浦也由此绘制了从“工业杨浦”转型为“知识杨浦”的发展路线图,并提出了打破校区、园区、商区间的利益关系,以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采取政府主动、区校联动、区企合作的发展方式。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同济大学为核心,以控江路、大连西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杨树浦港为界,2.64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并非一蹴而就。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校企外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周边开起了公司,这些在当时看来是“自由生长”的行为,让环同济的设计服务业初显萌芽。上世纪90年代,快速的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为同济大学周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及相关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在1996年到2002年前后,形成了以860米长的赤峰路为标志的“现代设计一条街”。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赤峰路集聚500家设计企业,平均不到两米就有一家设计企业。80%以上的企业设计业务与建筑搭界;这些国有、外资、中外合资、私营等企业,每年都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任务,80%的业务来自全国各地,市场分布之广、覆盖面之大,在国内业界中独一无二。

2007年,同济大学与杨浦共同启动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合作编制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杨浦通过厂房置换、旧区改造等多种方式“腾笼换鸟”,以及各种支持措施,解决了原先赤峰路“设计一条街”遭遇的瓶颈问题。上海市政设计院从外滩乔迁至此,上海邮电设计院进驻国康路新家,加上先期抵达的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规划设计院,个个声名显赫。“四大金刚”的入驻,引起了国际同行对这一地区的关注。

如今,这个区域汇集2950余家企业,员工3万余人,其中建筑设计相关占六成,成为吸引国际设计大师与创新创业投资集聚的宝地。

“园区”凝聚创新创业资源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0年,2001年5月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最开始租用部队仓库,到后来自筹自建,如今园区已建成具有孵化、研发、产业等功能的场所约20万平方米,入驻园区企业700余家,一批业界瞩目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精英在园区迅速成长。

“我们将自己定位为科技服务的提供商,我们的产品就是培育的企业。”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俐俐表示,复旦科技园之所以受到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的重视,最重要的就在于科技园拥有“真正创新创业的资源”。

经过15年的探索,复旦科技园形成了四个明确的功能定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不求摊大饼、插旗帜,通过政、产、学、研、金、介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小而精”的创新之路。通过社会化运作手段,复旦科技园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不断反思,从追求体量和数量,逐渐向“精准定位、精细服务”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到企业”,沈俐俐表示。

以复旦科技园孵化出来的安硕信息为例。安硕信息从种子到大树,成长发展与复旦科技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这棵参天大树仍旧在园区内安营扎寨,并且与复旦科技园联合建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开始对外投资小微互联网金融企业。

日益专精的服务是复旦科技园引以为傲的资本。目前,复旦技术转移中心已经转移到复旦科技园内运作,整个大学的技术转移将通过科技园这一窗口往下延伸。而其他的配套服务,包括财务、法务、人力资源、工商税务注册登记等基础服务,以及和中介机构合作的服务一应俱全,力求让企业在这里获得“成长中间所有需要的支撑要素”。

作为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复旦科技园能很容易地撬动社会资本跟投。“很多投资机构都对我们说,你敢投一块钱我就敢投一百块。因为企业从一颗种子开始,他的每一步我们都很清楚,从入园审核到企业数据库,每条信息都动态记录了企业成长的每一步。除了企业自己,只有我们最了解企业的成长情况,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投资可靠度比较高。”

通过不停地反思园区的功能,复旦科技园走出了一条利用自身优势,布局细分行业的创新之路。“我们在考虑,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什么是我们不做的。我们跟行业市场引领者来做,就是为了更清楚地判断价值到底在哪里,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

没有围墙的创新社区

企业不断更新,创新元素不断裂变,便有了创新社区。在五角场周边各个园区和大学里,和创业有关的活动非常多。创业者“一天到晚都不会闲着”。当每个人都呼吸着“创业空气”,耳濡目染,就会形成更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杨浦科技创新公司董事长官远发说:“园区是有围墙的,但社区是开放的,社区可以让一群有共同愿景的人汇聚起来。”

创新社区的形成,吸引大量高素质的毕业生留在杨浦,如同入海口流沙冲积成洲,形成了五角场人才高地,又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成为良性循环。

几乎每个创业者都有这样的尴尬:正在商讨创业计划的兴头上,却遭遇餐厅打烊,过了10点无处可去。然而,大学路旁的IPOClub(IPO创业之家)打出贴心口号:24小时,创业不打烊!

只要有客人在,这家咖啡馆就有人留守。更吸引创业者的是,这里一个月要做五六十场沙龙,诸如“创业导师沙龙”、“创业护航”等活动,有时火爆得没有立足之处。而每周四的“天使下午茶”已形成品牌,3个投资人“面试”三四十个创业团队,常常从下午聊到深夜。无怪乎有人说,看上海的创业氛围,就看IPO创业之家。不仅如此,大学路、五角场商圈,已然成为创新社区的公共客厅。

从全球看,第一轮创业科技园区远离大城市,去郊区发展,以硅谷为代表。而新一轮创业园区纷纷选择城市,如纽约的“硅巷”。五角场创新社区的崛起,再次印证城市对创业者的魅力。■郑潇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