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家庭医生值守看病难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2

看病可以不用到医院,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会出现在小区和你打招呼,也会拿着医疗箱出现在家门口。申城已从去年开始试点家庭医生制度,不少沪上小区里开始出现看病“卫星服务点”,坐镇的是家庭医生——他们和小区里的上千居民签约,对签约居民的身体健康了如指掌;他们向所有签约居民公布手机号码,24小时接听电话;他们更在着力破解看病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家庭医生这一概念最早援引自欧美地区。在我国,他主要是指以全科医师为主要载体,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为家庭成员提供健康管理的卫生服务。确切地说,家庭医生是一种服务模式。从2011年开始,申城已经在10个区率先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由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全科医师担纲家庭医生服务。未来,家庭医生将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家庭医生:冯广成

工作年限:7年

工作地点: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大心愿:能够和居民像自己家人一样相处,遇到烦恼或者健康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我,愿意和我诉说。

最大烦恼:和居民之间还未建立充分信任

“卫星服务点”看病每人交流超15分钟

每周二下午两点,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冯广成就会出现在虹桥路168号小区的5号楼一楼居委会。这里一到周二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卫星服务点”,布置很简单:一张办公桌,一副听诊器,一台高血压测试仪,还有一迭医生处方。

两点不到,已经有几位居民在这里等待。“大楼大堂里贴着告知单,说是医生要到家门口来看病,我们都不相信,哪有这种好事,可以不去医院排队看病?”下午一点就来等待的王阿婆住在小区11号楼,她是来一探究竟的。每两周,她都要步行15分钟到徐家汇社区卫生中心看高血压,不过每次排队等候还是让王阿婆有些累。

冯广成的出现,让王阿婆有些意外。在“卫星服务点”能够如此便捷地和医生交流让王阿婆更为惊讶。冯广成问了王阿婆的高血压情况、量了血压后,并没有急着开什么药,而是和王阿婆聊天:“晚上睡得怎么样?”“每天大概吃多少盐?高血压千万不能吃得太咸。”“每天出去散步动动身体吗?”而王阿婆也向冯广成请教了几个如何喂养一岁孙子的问题。20分钟后,王阿婆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临走前还不忘问冯广成:“下个星期还来吗?”

记者发现,和医院最大的区别是,冯广成和每位居民交流时间都超过了15分钟。冯广成说,在“卫星服务点”看病,居民不多,能和每个人充分交流。“有一点遗憾的是,‘卫星服务点’只能开处方,不能配药。”

有人质疑医术有人怀疑是医药代表

“是小冯吗?”坐诊看病期间,冯广成的手机不断响起。这次是小区的张大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声音很焦虑:“1岁小孙子额头发烫,好像发烧了,但是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办?”“精神还好吗?体温计量体温多少度?”冯广成向张大妈提出建议,如果温度高要到医院去看病,如果只有几分热度可以给孩子多喝水,用冰冰贴,先在家观察一下。

自从和小区居民签约后,冯广成的手机就变成了居民的咨询电话。手机几乎24小时响个不停,深夜接到电话更是家常便饭,成了24小时家庭医生。在两个多小时的坐诊中,冯广成为10名居民提供了详细的健康咨询。记者发现,来“卫星服务点”的都是老人,没有年轻人的身影。而在10名居民中,有1个对冯广成当面提出了质疑,“你不是三级医院的医生,讲得对不对啊?”当冯广成对其中两位居民的用药提出建议时,居民都比较犹豫:“我去三级医院看看再说。”冯广成说,几乎每次看病都会面对这样的质疑,他已经习惯了。在最初的小区就诊中,冯广成碰到的尴尬比这更糟糕:病人不是质疑他的专业能力,而是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因为我是山东人,不会讲上海话,我穿着白大褂,拿着就医包来到社区,不少居民甚至是保安都以为我是医药代表,来推销药品的。”

和冯广成一样,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1位医生每周都会到对应的19个小区坐镇半天。与此同时,他们的手机号码向所有签约居民公布。他们还计划在社区里针对家庭病人的家属开展形式不同的照料培训。

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曾经对2000名居民进行过家庭医生需求调查,结果发现,61%的居民希望得到常见病、多见病的诊疗服务;97%的居民希望家庭医生组织健康宣教活动。30%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健康意见。

家庭医生面临尴尬处境

地位待遇不高工作压力不小

和欧美影视剧里家庭医生开着名车、出入豪宅相比,上海家庭医生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高。在两周的采访中,记者接触了10多位家庭医生。他们每天都默默无闻地为看病难的“最后一公里”而努力。

每个家庭医生在小区里面对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你看病,行吗?我要不还是到三级医院排队找专科医生看看吧。”目前,社会上仍有不少人认为,全科医生是“万金油”,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治不好。也有不少市民不知道家庭医生是干什么的,或者把他们与街道医院联系在一起。

“这点让我很无奈。”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冯广成告诉记者,每次听到这句话都哭笑不得。很多人不知道,在上海新出现的众多年轻家庭医生,其实和专科医生一样,要经过5年医科大学的学习和3-4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家庭医生只是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在看病分工上有不同。”家庭医生更多的是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从生活的点滴中,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与三级医院专科医生相比,家庭医生的收入也难令人满意。即使是一个资深的家庭医生,每月工资不过几千元,与三级医院内的专科医生有很大差距,而且基本没有上升空间。但家庭医生的工作压力却一点也不比专科医生小。

家庭医生:王敬丽

工作年限:13年

工作地点:宝山大场镇大华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最大心愿:希望患者能够多理解我们一些,大家换位思考,把问题妥善解决

最大烦恼:一些患者对家庭医生不理解,经常冲我们发牢骚。

进入小区一路都是熟人

13:00,和往日一样,宝山大场镇大华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王敬丽医生斜背上药箱、骑着电瓶车出发前往大华二村。她是上海的第一批全科医生。在她当天的日程中,下午三个半小时内,王敬丽要走访6户居民家庭,共为10个签约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13:10,记者跟随王敬丽走进70多岁的周阿婆家。王敬丽把周阿婆安排在第一站自有道理:“周阿婆下午有睡觉的习惯,晚到可能会打搅她休息。”周阿婆有20多年的心脏病病史,同时还患有高血压,前一段时间连续阴雨天,让她感觉胸闷气短。“这两天天气好,您应该多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王医生从药箱中拿出血压计,边量血压边提出建议。看见餐桌上放着一袋麻花,王敬丽提醒,“这个太油了,还是少吃,应该多吃一些杂粮饼干。”

从周阿婆家走出来后,王敬丽来到住在同一小区的蒋老先生家。蒋先生不在家,王敬丽一点都不意外,她知道蒋先生经常在小区花园晒太阳,就熟门熟路往花园走去,一路上王敬丽和很多居民打着招呼,“王医生,你来了。什么时候到我家来?”一路都是熟人,一路都是亲切的问候。

果然,蒋先生正坐在花园的椅子上吸烟。看到王敬丽,蒋老先生连忙将烟一扔,不过,他没有逃过王敬丽的批评,“怎么又在抽烟啊?这可对你的身体不好。”蒋先生默默地不说话。王敬丽随即在花园里工作起来:量血压、测血糖。

在马不停蹄地走访过程中,记者就和王敬丽一样,心情随着病人的病情而波动。当看到有的居民病情控制不错时,心情会像阳光般明媚。但是,当看到有的病人身体每况愈下,心情又不由得变得沉重。不管心情如何,王敬丽都会不厌其烦地对不同病人分别叮嘱:“按时吃高血压药”、“定时测量血糖”、“少吃油和盐,少抽烟”……

5个小时走访8户居民

“很多人问我,家庭医生究竟能够有助于多少人的健康,有多少意义?”王敬丽说:“我觉得作为一名全科医生,给居民及时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下午3:00,记者跟随王敬丽在一户高血压智障患者家里体会到了这种“意义”。量完血压后,智障患者独自坐到一边。“自从生了这个儿子后,我和老伴心力交瘁!”智障患者的母亲头发已经花白,谈到儿子禁不住眼圈泛红。王敬丽边给老夫妻俩量血压,边安慰他们,并聊起了其他智障患者的情况,让老夫妻很感兴趣,寒暄一阵之后,老夫妻俩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记者算了一下,量血压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王敬丽在这户居民家中呆了足足半个多小时。“这不算是我走访时间最长的一次,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倾诉是很重要的一环,必要时,我们全科医生也必须具备心理疏导的基本功。”王敬丽告诉记者,上一次她听老夫妻俩倾诉了1小时,远远超过预想走访时间。

很快到了下午4:30,这是家庭医生下班的时间。不过,王敬丽突然想到已经好久没到一对老夫妻家中走访,于是顺道去看了看。下午5:00,王敬丽接到一位独居在家的杨老太的电话,“王医生,我的药吃完了,你这里还能开些药吗?”王敬丽赶紧过去,她下班时间一再推迟……

5个小时内,王敬丽高密度地走访了8户居民,为12名签约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每一天,王敬丽和所有的家庭医生一样重复着辛苦而琐碎的工作。王敬丽对口服务大华二村居民,目前她最要紧的任务是做好签约的6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守门人”。王敬丽说,“一定要靠脚走出来。”她的目标是,每3个月都要保证和600多名签约病人联系一遍,这意味着每一天,她至少要联系10户人家。

●目前现状

今后两三年缺口2000名

从2011年起,上海在长宁、徐汇、闸北、静安、杨浦、闵行、浦东、宝山、青浦、金山10个区率先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截至2011年底,10个试点区共有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7家服务站、281家村卫生室开展试点,已累计签约家庭20余万户,签约居民50余万人。

今后两三年,上海将让每个家庭拥有家庭医生。上海卫生部门的远期目标是,期望通过家庭医生制的实施,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医疗资源利用的守门人,以及医保经费使用的代理人。将来,当市民有点头疼脑热,不一定要上大医院排上半天队,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打个电话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建议和服务。

上海用于担纲家庭医生的全科医生储备是否够?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还有点缺,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包括国际交流,与美国、英国合作培养等,希望能在较短时间里培养出充足的全科医生担当家庭医生。

今年,市卫生局将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本市家庭医生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家庭医生制度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与所需的配套保障,研究开展家庭医生能力培训计划。

目前,全市已经有3000多名全科医生在担当家庭医生,根据一个家庭医生负责2000到2500名市民的配备,现在上海还差2000多名全科医生。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近日表示,希望未来两三年,上海能普遍实施家庭医生制,让每名上海居民都能有一名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

●未来展望

模式将升级重点关照残疾人等

在未来的规划蓝图中,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还将升级。上海市发改委透露,长宁、徐汇、浦东新区三区已获批申报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区。国家将允许全科医生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每名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签约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要占一定比例。试点地区还可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但全科医生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目前,全科医生对签约居民不收门诊费。

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也将得到加强,三个试点地区卫生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要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据上海市卫生局透露,为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下一步将对社区全科医生加强培养、广纳贤才,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的编制,在待遇方面,将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收入水平,并向关键岗位倾斜,向郊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