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实际需求,优化调整医疗资源布局,解决郊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问题,重点加强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产科、儿科等相对紧缺资源配置。日前召开的首场“和谐发展看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局透露,本市郊区新建的4家三级医院已基本竣工,年内将正式开诊;“十二五”期间,申城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将转型为康复或老年护理机构,由此新增康复床位1500张,各区县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
千人口床位4.56张
今年2月,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要求实行“三个调控、四项重大调整”。包括调控千人口床位数、各区县床位增量、中心城区医疗机构的规模;调整空间布局、二级综合医院功能、学科布局以及所有制结构比例。
市卫生局副局长肖泽萍介绍,2011年本市千人口床位数为4.56张,在全国处于第二位,低于北京(北京为4.69张),规划至2015年千人口床位数控制在5张以内,届时配置水平略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规划明确,中心城区总体上以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为主,除国家级的临床科研基地和医学中心建设需要之外,中心城区原有三级综合医院不再增加床位。
上海将在规划期内实行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即新建5家、升级3家、迁建1家,项目完成后,郊区三级医疗机构可新增近5000张床位。根据规划,年内要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配置至少1所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目前除长征医院外,8个项目将在年内投入使用。其中,金山医院迁建项目已于今年2月投入使用;华山北院、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六院临港新院4个项目已基本竣工;奉贤区中心医院、崇明县中心医院、青浦区中心医院3个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已完成新建医院第一批大型医疗设备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据透露,新建的4家三级医院将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其基本建设、大型设备以及运行经费,由市区两级政府予以保障。
200多万人签约家庭医生
肖泽萍介绍,2011年4月,本市在长宁、闸北等10个区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通过一年多试点,覆盖面逐步扩大到1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7家服务站、597家村卫生室,约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0%。
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是上海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抓手。试点期间,共有1982名全科医生担任家庭医生,占试点社区临床医师的41.78%,郊区另有参与试点的乡村医生1066人。各试点社区共签约家庭76.98万户,签约居民209.9万人。试点期间,家庭医生共接诊签约居民110.28万人,占签约居民数的52.54%。签约居民切实感受到家庭医生试点在就医便捷、转诊服务、疾病管理、费用控制等方面带来的实惠。
推进二级医院功能转型
本市将通过推进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为康复或老年护理机构,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确保新增不低于200张康复床位,全市整体转型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床位达到1500张;老年医疗护理资源严重匮乏的徐汇、长宁等10个区县,各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床位在300—500张;黄浦、静安等7个区县各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床位数在200—300张。
市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转型。卫生部门明确,转型后的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保留其原有的医疗机构等级不变;转型后与三级医院积极开展医疗联合体合作的医院,予以适当增加床位,扩大规模。财政部门明确市级财政统筹残疾人保障金、福彩公益金,对整体转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助,资金用于转型后机构的场地改建、设备购置等用途。医保部门明确对转型后的医疗机构约定服务项目原则上不取消,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物价部门明确将逐步调整康复服务和老年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
目前,已有杨浦区老年医院、宝山区一钢医院正式提出了功能转型的申请,相关工作陆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