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台风“海葵”,让上海接受空前的考验。
昨天,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本市,上海首度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这一天,风雨大作。与风雨一样没有停歇的,是上海干部群众应战的斗志。
这就像一场与台风的赛跑。人们不能摆布风雨,但藏在人们身上的能量,却已然在风雨中释放。
那一晚,他们“睡得很香”
与台风的赛跑,从几天前便已开始。
本月6日、7日两晚,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来到市防汛指挥部,了解研判“海葵”走势,分析可能存在的薄弱点,共商有力的应对措施。
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转移在全市多个地区有序展开。8月7日,受台风影响最为明显的金山区撤离疏散2.8万人。与此同时,闵行2.56万,奉贤2.3万,崇明2.08万……这一晚,全上海共转移安置37.4万人。
这些居住地可能面临危险的人,被临时安置到学校、体育馆、敬老院甚至幼儿园。临时安置点中有水,有食物,有凉席,还有文体用品。位于青浦区帕蒂欧香苑小区的青松居委活动室,请进了周围工地上的30多位农民工。昨天中午,歇工了的工人们光着脚丫围坐在一起看DVD。工人告诉记者,这里刚供应了热腾腾的午饭,环境有专人打扫,很是舒适干净;而前一晚,他们“睡得很香”。
在很少出现人员转移的中心城区,也为一些居民开设了多个安置点。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为安置动迁地块的九旬老人杨小妹,专门请来动迁工人将她背到活动室,并为老人特备了风扇、收音机、躺椅;普陀区长风街道,一个刚满2个月的孩子正在发烧,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马上拿来了“冰宝贴”。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居委干部更是常驻安置点。街道办事处主任芦雷表示,多位安置于此的务工人员白天要上班,居委干部们“就帮着他们带孩子”。
但对很多人而言,做出暂时离家的决定并不容易。记者采访到的所有一线干部,都在劝说中遭遇过质疑——那大多是7日晚上六七点,居民们还未觉察到风雨的威胁,不少人觉得自己行动不便,更担心家中的财产安全。
闸北区天目西路街道城管科科长邓发清,就为说服居民费尽口舌。他们的工作组联合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上门给居民做工作,甚至向其展示了卫星云图,终于说服居民动身;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街道还专门加强对转出地区的治安巡逻,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
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民警刘卫,也为劝说居民疏散忙了一整天。7日23时50分,刘卫蹲守的淞一小学安置点已渐渐恢复平静。派出所同事给他带来一块小蛋糕,居民们这才知道:这一天,正是这位社区民警的52岁生日。
“今晚还是通宵”
社区干部、民警、抢险队员、环卫工人……暴风雨前的那个晚上,很多人度过不眠之夜。
但这只是坚守的开始。
“昨晚通宵,今晚还是通宵。”昨天下午,黑着眼圈的长宁区新泾镇中泾居委党总支书记孙惠根对记者说。在长宁区最后的“城中村”,他与同事们已为疏散居民忙了一宿,但昨天中午拉响的红色警报让他不能有半点停歇。
这一天,几乎所有的街道、居委干部倾巢出动。一位街道宣传干部告诉记者,正在居委会值班的她已经接到命令,“没有通知,不能回家。”
杨浦区定海街道,地处低洼地的154街坊保障房工地附近,还有70多户二级以下旧里的居民。记者昨天下午赶到时,路面积水已经盖过脚面,但居民家中并无积水。区防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低洼地区专门安置了小型排水泵,内侧接通易积水区相对封闭的排水管道,雨后开机往外排水。为了不让居民家中进水,他们的工作人员24小时驻守。
而在有着中心城区唯一一段土防汛墙的大桥街道严家木桥,河水距离防汛墙仅差一米。为防河水倒灌,街道下了军令状:所有机关干部,连同居委干部、社区民警,每半小时巡查一次,“风雨无阻!”
昨天下午4时,徐汇滨江瑞宁路,区绿化管理署的工作人员和绿化养护工人正冒着狂风大雨将倒伏的大树扶正。在现场处置的徐汇区绿化管理署副署长丁宏伟介绍,有300多名工作人员在露天作业;在站稳都是奢望的徐汇滨江,就有2个工作组。
黄浦区则对全区地下空间再次进行全面检查,并重点检查了387个地下停车库,避免发生积水现象……
风雨飘摇。但在这一天,险情频频的同时,也时有动人的消息。
据统计,8日0时至15时,全市消防部门共处置“高空取物”警情1048起,消除大量“高空坠物”隐患。在松江的一个高层住宅区,一户顶层人家的空调外机摇摇欲坠。消防战士爬出窗外,几乎悬在空中把濒临脱落的外机“救”了回来。图片被微博传开,网友竖起大拇指:“真帅!”
很多人像战士一样守在一线。水电路车站南路口,一位交警站在水中奋力推着一辆抛锚的轿车,积水早已没过大腿。组图迅速在微博上流开。有人考证出,这是虹口公安刑侦支队的民警。这位“警察叔叔”没有指挥交通的任务,却主动来到这个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