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CNN旗下网站评选为中国最不容错过的三个博物馆之一,让我们受宠若惊。”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门迎客17个月后,执行总裁张琳谈起博物馆的成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手中握着咖啡杯,耳畔的爵士乐在浅吟低唱,远处沙发上的老外向你亲切地挥手,若非置身现场,很难想象这中心城区常见的一幕却发生在长江西路——一个远离闹市16公里的地方。周围既没有成熟的交通枢纽,也没有完善的商业配套,但再清淡的工作日,也会有长辈带着孩子特意前来参观,每个周末,玻璃博物馆二楼的咖啡厅更几乎座无虚席。
都说做文化产业“九死一生”,然而玻璃博物馆开馆仅一年,参观人数就突破了4万人次,在启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年末实现了收支平衡。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其人气比市中心同类型民营博物馆多出四成,占尽沪上民营博物馆的风头。
据悉,玻璃博物馆只是第一步。以玻璃博物馆为基础的“GLASS+”产业园最快有望于今年年底动工。“十二五”末,一个十几倍于玻璃博物馆的玻璃主题创意产业园区将崛起于上海北郊。
与博物馆一街之隔,是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产业园区,玻璃博物馆的成绩让人艳羡,园区负责人的困惑更代表了不少同行们的心声:一个产业园区,不搞招商,却先开博物馆,还一炮而红,这种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看似不伦不类,怎么会成功?
把“小众”做成“大众”
在美国塔科马、荷兰莱尔丹等城市,玻璃博物馆早已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是当地的代言和坐标。然而在国内,玻璃更多是功用色彩强烈的“器皿”,将其打造成现代艺术品,展示、欣赏和交易,仍是许多人眼中的“小众”行为。小众就意味着风险,能有多少人愿意在路上花1到2个小时去参观一个只能呆半个小时的博物馆?因此,尽管近年来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群起,但主打玻璃文化的产业园仅上海宝山一家。
如果仅仅只是做一个公益博物馆,那么“小众”完全可以接受,但如果作为一个产业园的一期,一个为园区拉拢人气的“敲门砖”,那么“小众”似乎不太可取。
在张琳看来,玻璃博物馆和普通的“第一类”博物馆有很大区别,它没有交通便利,也没有深厚的馆藏底蕴,而是属于“第二类”博物馆,除了基本的玻璃主题展览以外,更多是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要足够“大众”,靠这些“附加值”吸引人气,让游客在这里逗留2个小时甚至更久。
为此,玻璃博物馆开辟了热玻璃演示中心、DIY工坊、小型图书馆,让游客手脑并用,感性地了解玻璃制作的整个过程,制作得累了,还能到咖啡馆里点上一杯“玻璃咖啡”,回去前再逛一趟工艺品商店,买些东西留作纪念。这种“不务正业”的博物馆效果如何?博物馆的账簿充分说明了“附加值”的潜力:玻璃博物馆开馆一年,门票和讲解收入达55.7万元,而热玻璃演示中心、DIY工坊、商店、咖啡吧的收入总和达到76.97万元,比前者多出将近40%,这证明,博物馆也可以不靠门票“吃饭”。
诠释“大众”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开放,“筑巢引凤”是当下园区发展的时髦词,意思就是招揽行业龙头入驻,从而吸引行业内及相关产业链的其他企业入驻,玻璃博物馆也正在做类似的尝试。开馆至今,博物馆保持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展览主题,先后引入了中国美院、复旦大学等重量级的学院派玻璃艺术展,更“请”来了澳大利亚EnsembleOffspring乐团的玻璃音乐会以及意大利知名艺术玻璃品牌Venini的90周年庆中国巡展。
不止如此,博物馆还向社会开放场地租赁,吸引了包括力士新品发布会、强生公司专题会议、瑞银晚宴、惠普晚宴等高规格活动。这一切都有别于传统博物馆,也正是因为这些商业活动的运作,让玻璃博物馆在短时间内“名利双收”。据悉,玻璃博物馆一年内的活动和场地租赁收入超过了42万元。
步步为营的“大房东”
张琳坦言,起初将园区的一期建成博物馆而非商务楼宇,公司也曾犹豫过,做博物馆就是做公益,这一决策直接决定园区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收回投资,从而影响二期开发的资金链。但张琳力排众议,在他看来,国内许多的文化产业园区是招商先行,先抛出几个时髦的产业发展方向,然后“走一步、看一步”,等到哪个产业招商情况最好,就把这个产业作为园区的定位,这种做法看似保险,实则风险很大——园区赢得了租金回报,却没有鲜明的发展方向,也就难以从雨后春笋般的文化产业园区中脱颖而出,反而先清晰定位再发展,虽然起步没有别的园区快,但却有足够的后劲,“我们已经定了20年的发展战略,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之所以能够走出博物馆这步,还要得益于玻璃博物馆的产权属性。“GLASS+”产业园的前身是原上海轻工玻璃厂厂区,而厂区的产权属于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也正是产业园的开发方,因此,作为“大房东”,才可以有底气坚持园区发展的定位,以定位决定招商,而不是先急着把厂房租出去。
或许正是坚持这种“悠闲”的作风,“GLASS+”产业园从二期到三期的规划中,商业办公功能的比例被竭力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文化气息的项目。据张琳介绍,产业园二期将打造一个玻璃婚礼花园,设置一座“水晶教堂”供新人举行草坪仪式。婚礼花园的东侧,则将建造一个私人玻璃会所,引入世界一线的玻璃艺术品牌,为高端玻璃艺术品收藏与交易提供空间。在玻璃会所的东侧,还将建设一个玻璃概念的水族馆,各种海洋生物将在玻璃的贝壳、珊瑚、海星、水母间穿梭,让人难辨真假。此外,园区三期正规划引入一家玻璃主题的特色酒店,开放“钻石套房”给游客带来非凡的体验。
每一个成功的产业园区,都需要一张品牌名片,而“玻心璃语”正是“GLASS+”产业园未来的王牌。张琳告诉记者,园区已经为各国的玻璃艺术家预留了“玻璃村”,将吸引艺术家入驻,作为其工作室开展创作。园区可从中物色一批艺术家签约合作,定期为“玻心璃语”设计个性化产品,摆在玻璃博物馆的商店对外销售。未来,“玻心璃语”还会打造成一个创意设计平台,为有创造力的本土设计师提供场地、市场和资金扶持,将上海的玻璃创意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就在最近,玻璃博物馆迎来了周年庆,一则由博物馆自制的微电影正在网络上走红——带着古玻璃耳饰的女子在不同的时代之间穿越。文化“旧酒”借助新时代的创意,被包装成“新酿”,不求迅速收益,步履虽慢,却后劲十足,这是全国首个玻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经营之道,或许能给不少同业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