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截至2011年,农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只占0.6%。但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提出“丝毫不能因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地产农产品供给,丝毫不能因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农业”,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下基调。近年来,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今年4月份,农业部在上海首次召开由全国50个大中城市代表参加的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对上海探索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实施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
作为一座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保持适度的农产品自给能力,有利于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2008年,上海下达了《关于确保上海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工作意见》,明确了2009-2012年上海确保达到粮食自给率20%,绿叶蔬菜自给率90%,生猪自给率25%,鲜奶自给率55%,肉禽自给率50%,鲜蛋自给率20%,养殖水产品自给率30%。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的实施,确保了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以及蔬菜等地产“菜篮子”的有效供给。
自2004年以后,本市水稻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60万亩以上。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9.5万亩次,较2003年增加57.5万亩,增长25.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1.95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2008年起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效带动了粮食大面积增产。自2009年起,水稻单产连续第三年创历史新高,2011年单产达到每亩558.6公斤。2004年起开始实行粮食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对象,提高补贴标准。2011年,水稻种植各类补贴平均每亩达到220元。
2011年,市郊蔬菜播种面积190万亩次,同比增长3.4%。蔬菜上市量351万吨,同比增长6.4%,自给率50%,其中绿叶菜上市量170万吨,同比增长15.6%,自给率90%以上。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市政府与9个涉农郊区县签订蔬菜生产责任状,将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种植面积及上市量、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要指标,量化分解到郊区区县,建立地产绿叶菜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制度,着力提升绿叶菜供应能力。尽管上海是全国消费水平最高地区之一,但近几年蔬菜价格指数在全国36个大城市从高到低排列中,居20位之后。
扎实推进农业设施建设
从2004年起,上海先后启动设施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建设。截至2011年,累计建成130万亩设施粮田与21.8万亩设施菜田,占粮菜总面积72%;完成了288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1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改造,占畜禽品种规模场67%和水产养殖面积的38%;建成瓜果、花卉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74个,面积约4.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有效增强本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3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14.1亿元。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2008年,市政府制订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落实贷款贴息、用地、用电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贷款担保,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今年7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截至2011年末,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5家,其中国家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5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663亿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950家,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带动农户占本市务农农户的59.5%。松江区的家庭农场和宝山区的合作农场已成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其中松江区家庭农场至2011年底已发展至1167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8.8%,户均净收益10.1万元。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在节水抗旱稻、食用菌等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整合科技力量,组织攻关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机具。启动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四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积极建立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为补充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现有农技推广机构192个,在编在岗4434人,103个涉农乡镇都已普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并逐步向村级拓展延伸。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至2011年,全市已拥有认证企业551家,认证农产品总数达2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946个,绿色食品134个,有机食品企业183个。获国家和市级名牌产品45个、著名商标40个、地理标志5个。同时,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档案,地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近3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受了奥运会上海赛区、上海世博会和上海世游赛三大考验,期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
上海建立财政专项担保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2008年,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落实安排7000万元,专门用于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据统计,2007年以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共为合作社提供贷款超过16亿元,单个合作社的担保贷款额度最高可到100万元,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缺少抵押物而导致的贷款难问题。2004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区县两级财政对农户参加稻麦、能繁母猪、奶牛、生猪等22个险种进行保费补贴,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从40%至80%不等,其中水稻、能繁母猪险种保费补贴80%,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风险保障。
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服务体系
近年来,上海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地产农产品上市初加工率达50%以上。建成具有万人以上接待能力的农业旅游点85个,开发了上海桃花节、奉贤菜花节等一系列农业旅游节庆,2011年接待涉农游客1500多万人次。农业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已连续10年举办全国新春农产品大联展,年均实现订单逾200亿元。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上海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并运行,为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搭建展示、销售的大舞台。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2011年上半年,上海9个涉农区县全部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实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覆盖,提前完成农业部明确的目标任务。今年区县农业综合机构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机构级别晋升至副处级,切实强化了执法队伍建设。通过组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提高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提升农业执法监管的效能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强化农业执法监管,集中开展了农资打假、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渔业资源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为农业生产安全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护。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帮扶
2003年,上海率先取消所有农业收费项目,基本实现农民“零负担”。深化“两个相同”的就业政策,初步形成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连续多年将每年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新农保、新农合的区县统筹和城乡低保标准调整的联动机制。新农保已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农保领取养老金人数近40万人,人均月养老金420多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2011年达到975元,为全国最高,农民参合率达99%。2012年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4320元调整为5160元,城乡低保标准从2011年的1.4∶1缩小至1.3∶1。各区县也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如浦东新区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十一五”期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2011年达15644元,同比增长13.8%,农民收入绝对值连续位居全国第一。通过对实现就业的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发放专项就业补贴,以及对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二次医疗帮困等措施,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