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丨上海静安这些年:从"楼上的支部"到"身边的党建"

来源:东方网 2017/10/17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3

0

0

0

0

0

静安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商务楼宇林立,商贸服务业发达。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一栋栋现代化的办公楼拔地而起,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尝试在这里起步:2002年,在静安区的中华企业大厦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支部建在楼上”的做法逐渐推广开来。

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更新,静安区的面貌发生了不少改变。曾经照亮一栋楼的党建“明灯”被提进了更多的楼宇、商务区、园区,甚至沿街店铺,同时,街道居民区、驻区单位与两新组织在区域化党建的平台上凝聚互联,大大小小的组织网络日渐致密,“身边的党建”层层蓄能,滋养城区的每一处角落。

服务“白领”人群催生基层党建创新

2016年,静安区两新组织促进中心党总支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个创新的枢纽型、活动型党组织就是上海青年熟知的“白领驿家”。依托兴趣社团而建立,“白领驿家”党总支一如其名,自发地凝聚起周边商务楼里、来自不同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青年党员,进一步带动和服务于和他们一样工作在城市中心区的白领人群。创立近8年间,白领驿家吸引了超过6万的忠实粉丝。在这个平台上,党员有了学习交流的新途径,而定期举办的体育、技能、文化类社团活动则成了白领们培植兴趣的好去处。去年,被党总支书记史逸婵称为“第一次正式亮身份”的活动“带着党旗去旅行”史无前例地受到静安区白领们的追捧,50支队伍200人的活动名额供不应求。

图片说明:“带着党旗去旅行”主题考察学习活动吸引了众多白领参与

今年夏天,白领驿家经历了一次挪窝,但新窝仍然驻扎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西路。粗略估算,每天集聚在此的通勤白领约有10余万人,“白领”始终是催生静安区基层党建创新最鲜明的关键词。对许多白领来说,工作占据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办公室成了他们第二个“家”,这也启发了静安区不断延伸基层党建内涵,拓宽凝聚和服务白领青年的形式。

在楼宇党建的基础上,静安区在不少商务楼宇中相继建立了党群服务站,如静安中华大厦的楼宇里的站点,除了提供快件收发的便民服务,还设立了“知书驿站”“休闲咖吧”“公益爱心角”等项目,尤其针对白领群体组织了艺术插花、香囊制作、心理辅导、亲子共读等活动,满足了青年人的特定爱好和需求。这些轻型服务站成为静安区传递党建“热能”的重要环节。

图片说明:“欧家党群服务站”里,白领们聆听党课

值得一提的是,此模式还被外企点了“赞”。今年6月,区内知名跨国企业“欧莱雅”自发地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公司内部,正式揭牌了上海首家外企党群服务站——欧家党群服务站,将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地融合,一体化推进各项工作。

大小“平台圈”描绘区域党建新气象

打开江宁社区联盟微信公众号“宁盟派”,点击“宁盟服务”-“共享空间”,按条件筛选,说不定就能免费借到一间活动室。在喜迎十九大之际,江宁路街道党工委正式推出了这一全新的区域资源共享功能,通过党建引领,把社区里的会议室、活动室搜罗起来,提供给有需要的单位,实现资源的对接,物尽其用。不仅如此,街道还从驻区单位和居民区里“挖”了5名资深老党员,成立了党建工作导师团,使党建的智力资源也流动、传承了起来。

“我们的行政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却是无限的。”江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介绍,街道正试点在江宁路上“扫街”,计划进一步将沿街微商铺也纳入到社区联盟中。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土壤、空气、养分,当各种资源通过党建平台凝聚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植出庇荫社区的参天大树。

图片说明:10月16日,江宁路街道首批党建工作导师亮相

2016年,静安区制定了“共同行动”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行动纲领,作为执行机构的联席会议理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和各街道(镇)分会,将区内各个行业领域的驻区单位以及街镇联结了起来。随着区域化党建的不断推进,静安在区、街道、居民区各个层面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平台:静安寺街道建立了由78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联席会议,搭建“理事会—居民区分会—同心自治楼组”三级平台,并进一步设立五个专委会;天目西路街道搭建添睦党建联盟“1+7”组织架构,借助街道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1”的平台,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将联盟划分为7个专业委员会,并进一步建立居民区“大总支”体制,在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带领下,建立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队、在职党员等组成的居民区层面的党建共同体。

作为拥有大量驻区单位的中心城区,如此层层嵌套的“平台圈”,拉近了静安区域内各成员的距离,加固了彼此的联系纽带,形成环环相扣、互通协同的党建新气象。驻区单位和相关企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老百姓则成了最终的受益者。《2016年度静安寺街道社区单位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底,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各类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共计275次,结对帮助社区老人158人、困难家庭143户、困难学生64名,各类助老、助困、助学、爱心捐助、公益服务等直接帮困资金达22万余元,主持或参与社区“同心惠民”项目160项,占比八成。

当“党建引领”成为一种思路

前不久,家住常熟路华山路的赵阿姨终于在82岁的时候,用上了属于自家的抽水马桶,静安区实施的“一平方米马桶”改建,为和赵阿姨一样住在老小区里的千百户居民彻底扫除了心病。方寸之间的马桶改造,要考量政策允不允许、技术过不过硬、单位合不合作、百姓同不同意。“一个马桶一个方案”考验的是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把需求放在第一位,遇到问题敢于破冰,这是社区党建厚积薄发的力量。

在今年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静安区委书记安路生指出,抓城市基层党建,一定要认清看深想透,顺应客观实际变化和群众要求,与时俱进探索新路子、实现新作为。对于静安区来说,这种顺应和探索显得更为突出。2015年,“撤二建一”后的新静安成为了同时拥有苏州河两岸的中心城区。“身形”大幅度扩充后,倾听民声、调整差异、融合发展是一项项紧迫而繁杂的工作,静安推进得有条不紊。多年来,在静安各个街道社区,“党建引领”已发展成一种思路:一种共同体的思路,一种无限沟通的思路。

图片说明:盼了几代才拥有的一间卫生间,赵阿姨十分爱惜

通过使用电子化手段、新媒体工具,街道社区党组织似乎变得“触手可及”,党务办理、沟通问题、组织活动都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如天目西路街道党工委打造的“智慧天目”升级版,为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提供政策指导、办理预约,查询进度等服务,使党建服务更加便捷;石门二路街道新德居民区党总支通过“悦新德”微信公众平台集党建之窗、居委自治,便民服务、居民风采、心语心愿等为一体,通过发布居民区里的好人好事、宣传小区事务,凝聚各方成员;共和新路街道洛善居民区党总支结合新商品房小区中青年居民较多的特点,通过微信群、“洛善新家园”微信号、“美丽家园?E公益”志愿者手机APP等信息化平台联系服务年轻居民。

图片说明:曹家渡街道睦邻节上义卖的“丝网花”,居民们是隐藏的艺术家

令人惊喜的是,居民的亲密度比从前更高了,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此起彼伏。更重要的是,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升,基层干部更有动力,居民区的自治热情和自治能力也空前高涨。诸如居民区公约、自治金众筹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停车、堆物、违建、如厕等老大难问题被各个击破。在房屋征收和“美丽家园”建设中,基层组织发挥作用,让矛盾化解在不懈的沟通中,使得不少老小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