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景,资料图片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上海,正在咀嚼一封信的深刻内涵。九九周年,久久为功,作为中共红色狂飙的起点,这座城市对亲身经历的历史想得更深更远。
建党99周年来临之际,党的诞生地——上海,沉浸在欣悦气氛中。而一封从中南海发出的信,使这个纪念节点的份量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了!
6月上旬,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在党的99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参加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90后”“00后”青年学子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与决心。
近日,习近平在回信中表示,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习近平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大江东工作室发现,向前奔跑,离不开精神的力量。一座城市如是,城市的每个人亦是如此。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力量来源,举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大历史的轨迹,都和上海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出发,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早已蛛网般密布全城。七一前夕,上海正全城行动,倾听来自党的诞生地的心跳,学习“四史”,而今,更加上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汲取充沛的精神养分,增强开拓前行、创造新奇迹的勇气和力量——
“四史”浩繁,刻印初心与使命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1929年,杨开慧在《国民日报》上看到朱德妻伍若兰被杀后挂头示众的消息,预感到处境的危险。她给毛泽东写了信,最终却没有寄出——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当讲解员深情地念出家书,这段尘封的故事,几乎让所有人泪目。
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脱胎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孕育了党组织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到召开中共一大的贝勒路树德里的石库门住宅;从记录了《共产党宣言》印刷的成裕里,到《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原荆州路405号……丰富而鲜亮的红色记忆,浸润在上海的城市基因,贯穿于上海的历史进程,成就了这座城市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如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党九十九周年之际,上海全城行动,全力布局“四史”教育路线图,全面激活遍布城市的红色资源,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热潮。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红土地,回看先烈先辈走过的路,力求“先行一步,学深一步”,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厅,年轻的参观者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图片由静安区委宣传部提供
“要通过学习‘四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海市委书记、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强调。
“四史”如海,激荡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艰辛探索。在上海,机关青年们正在参加“阅读马拉松超级赛”,6个月里每天阅读1小时“四史”书籍,包括《共产党宣言》《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将“四史”内容有机融入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和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海市委中心组更是多次举行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四史”,以上率下,示范带动……
“党的诞生地学习“四史”,自我要求就是抓早、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总书记正是在上海向全党提出了‘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要求。我们既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也理应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学在前、走在前,把上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也是上海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
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
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陈云纪念馆等15家红色场馆组团直播,在这个7月全面展示包括展览、主题活动、原状陈列在内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上海静安区串联起各红色景点,推出与“四史教育”紧密结合的红色教学线路,参与者用脚步“丈量”土地,透过历史云烟,回看走过的路,更深刻地了解上海承载的红色底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海华花园,绿树成荫,长廊藤蔓缭绕,半点看不出当年“斜三基地”的影子。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棚户区,狭弄窄道曲折支离,居民没有厨卫设施,20多间工厂与居民区犬牙交错,到处都是危棚简屋,居民怨声载道。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资金主要靠地方财政调拨,为共和国负重杯水车薪。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敢为天下先”,通过土地批租,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以此为开端,上海大规模改造旧区得以成为现实。
上海黄浦区“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现场,图片由黄浦区委宣传部提供
2020年6月,上海黄浦区在当年的斜三基地、如今的海华花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改革发展宏伟蓝图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跨过许多沟沟坎坎、攻克重重难关险阻。”现场,上海黄浦区委书记杲云感慨:必须从学习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激发昂扬斗志,强化“善打攻坚战”的奋进担当。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重在有声有色、入脑入心。上海奉贤区庄行镇马路村,村里有115位退伍军人和革命烈士。他们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有的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是真实生动的本土“四史”活教材。马路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海平动足脑筋:村民们大多喜欢走动,没事就在一起唠嗑,要是能让村民“走着学”,效果应该比把村民“圈”起来正儿八经“上课”来得好吧?
于是,马路村把一块闲置地利用起来,造起一个以纪念本村革命烈士为主,集游憩、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打造出一个党员群众“听得进、有体会”的“四史”学堂。平日里,村民们最爱到这里转转、看看。72岁的村民何德照几乎天天来,零距离感受中共特别党员丁锡三、抗日英雄何德润、为备战牺牲的烈士顾士明等先进事迹,感受“新中国史”。“他们是我们村的英雄!”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时代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言: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学习“四史”,红色城市上海,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