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韩晓蓉 陈伊萍
实习生 李冰雪 杨蓉
昨日,上海众创空间大会暨2015“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启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创业浦江行动计划”:2020年上海将成为全球创客最佳实践城市,集聚20万人创业,创业企业超过3000家,形成100个创新联盟。
会上, 近40家创业服务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它将成为上海新型孵化器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创业计划涵盖8项行动
“创业浦江”行动计划将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基础、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创新创业效率为主线、以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治理体系为根本,实施八项重大行动。
1.“全城创客”行动,打造全球创客最佳实践城市。
2.“创业启明”行动,发展建设一批创业学院。
3.“便捷创业”行动,优化全市各类众创空间的空间布局和平台服务。
4.“安心创业”行动,强化科技金融对创业的支持力量。
5.“专精创业”行动,大力扶持以技术转移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创业。
6.“巅峰创业”行动,支持创业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7.“点赞创业”行动,大力弘扬勇于创新、无惧失败的创业文化。
8.“创业共治”行动,优化城市创业生态系统。预计通过“创业浦江行动计划”实施,到2020年,上海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合作开放、专业高效、氛围活跃的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创业生态系统明显优化,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上海基本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参与的科技创业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集聚“白领”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等各类科技创业者超过20万人;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市场领袖地位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3000家,形成100个由小巨人企业牵头发起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市备案天使投资人超过3000人,机构式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超过100支;形成一批初创企业、服务机构集聚度高、活跃度高、协同性强、辐射力强且品牌效应显著的创业社区,上海成为我国创业“养分”最充沛的区域。
创业大赛降低门槛
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承办的2015“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从机制创新、服务推动、形象宣传三个方面切入,较去年有了创新。
如降低参赛门槛。大赛将按照团队组和企业组进行比赛,而团队组参赛条件可以称为几乎没有门槛,企业组的要求也是极其基础,从事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参赛。
运用O2O创新服务模式。今年开始“创业在上海”微信服务号将会为参赛选手提供各类服务机构信息,企业参赛队自由选择服务机构,在线报名;同时承办方也将通过微信服务号,跟踪机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线上线下互补的服务模式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服务创新举措。
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发起草根话创业。大赛发起了由创业者自发拍摄创业故事的微视频秀、微电影赛,以新媒体的方式讲述创业者的真实故事,这些栏目将在大赛不同时段播出,如此直观地接近创业者尚属首次。
创客们为政府支持欢呼
此前,市委书记韩正在静安区调研时,就走进上海创客中心,与年轻的创新创业者们交流互动。
上海创客中心成立于去年8月,位于愚园东路28号3号楼东海广场,短短半年的时间,已经集聚了一批来自海内外的年轻创新创业者,共有大大小小不下20个创作团队,涉及硬件、软件、教育、旅游等行业。
乍一看,这里的办公环境和其他的创意园区相差无几:干净透明的玻璃将每个创业团队的工作环境隔离开,到处放置着富有创意的手工小玩意儿,创业者们忙忙碌碌奔走在各个会议室之间。
但据上海创客中心的社长郑健灵介绍,这里与其他写字楼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为驻扎在其中的小微创业团队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大家能够资源共享、跨界互助。
“比如,我们这里的‘新车间’是一个开放实验室,是创意灵感的迸发起源。要让这些创意变为产品,我们这里的‘中国加速’团队就能为此提供3个月的孵化过程。如果需要筹集资金投入生产,可以找‘POZIBLE’生产。而‘PLATFORM 88’可帮助团队对接深圳的制作单位进行产品设计加工。”
郑健灵说,一个产品从创意到变现,原本需要集中在一家大公司来完成;而上海创客中心内的每一个团队都可以成为产品生产链上的一个环节。“大家互相介绍资源、互相推动帮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韩正当天在上海创客中心,走进目前火爆的手机APP“足记”的工作室参观。“足记”的创始人杨柳说:“我向韩书记发出合影的邀请,韩书记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还鼓励我们继续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创业工作的大力支持。”
得到韩正的同意后,杨柳将合影上传到朋友圈里,很快就得到数百个点赞和评论,“其中不乏和我一样的创业者,他们也从中得到了鼓励。”
“毫无疑问,政府的支持力度是我们创业者非常需要的。”杨柳说。
“足记”走红与让用户很简单地将照片转换为电影截屏形式并自动翻译出英语字幕等有关。杨柳说,这种相对简单的APP很快就会不再火爆,“我希望慢慢地把‘足记’做成一种大家记录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