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做“红娘”,为人才、企业牵线搭桥

来源:上海杨浦市人民政府 2017/11/14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2

“区级资助经费累计594万,项目资助额度最高为20万,近百位博士后与企业结对,参与企业成长迅速,部分企业成为小巨人企业,乃至成功上市……”

2006年来,杨浦搭建本市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平台,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共育、共享博士后资源,由政府出面,担任“红娘”,主动帮助企业从全市高校物色博士后人选。在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博士后走向中小科技企业

上海同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功能化天然有机纤维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公司成立了以硕士研究生背景为主的研发团队,但在技术的深入开发上仍然存在不小的困扰。2014年,企业了解并开始积极参与到杨浦区人社局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项目,在区人社局牵头的企业博士对接会上,结识了研究方向与自身企业研发相契合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滕玮博士,一并完成了NCC材料的技术革新。

产品如何产生实际作用是每个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尽管技术实现了突破,但企业在NCC材料的实际应用上陷入迷茫。有了第一次与博士后合作的成功经验,2015年同化新材料公司在新一轮的项目申报中继续积极参与,经过人社局的牵线搭桥成功与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李磊博士进行对接,共同提出《新型木质纤维素的开发及推广》,深化和延伸了2014年的博士后项目。

李磊说:“对于从事新兴领域的企业而言,如何破除技术的应用难点和完成技术的更新是最为关键的。企业有先发需求,相关博士后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掌握了大量最新资讯,但应用于市场的渠道和能力是有限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项目使二者完美融合。”

今年,同化新材料公司又提出了两项新的研发课题进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项目的申报,期待与优秀的博士后人才建立合作。

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能力,突破发展瓶颈,还获得了一系列附加优势,包括政府授予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牌,增加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提升了企业品质和知名度。依靠博士后及其导师的人脉资源,企业更易获得行业内的支持、宣传和帮助。博士后也能通过企业创造的实践平台获得包括经费、设备等在内的物质保障,收获包括专利、论文等重要学术成果,将科研成果落地到实践中,是真正的双赢。”

在对接服务中“站好位”

要想当好“红娘”,手上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源”。为此,区人社局充分发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优势,2012年以来,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东华、上海理工和上海体院等9所高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签约建立正式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遴选博士后人员的范围。

作为连接博士后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区人社局为博士后、企业双方提供服务:博士后人员在基地企业从事项目研发期间,作为杨浦区高层次人才服务对象,在租房补贴、子女就读、健康体检及疗休养等方面享受相关待遇;基地企业纳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事人才重点服务目录,享受相关政策服务,区人社局为基地企业指派人才服务专员,负责政策解释、协助项目申报、日常沟通协调以及其他相关人事人才服务等工作。

在项目资金扶持上,杨浦大胆创新。自2016年上海发布“人才30条”,区人社局根据博士后招收类型和项目科研水平,将给予企业的最高资助额度从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用于博士后开展项目研发。此外,规定企业给予博士后一定的生活和科研费用补贴,具体数额由高校、企业和博士后协商,报区人社局备案。

在新政策的支持下,本区博士后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企业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据统计,自2012年始,资助项目共100个,区级资助经费共计628万,培育博士后100余人,带动技术团队近千人。今年有37个申报项目,其中2个项目获得20万的资助,新入驻企业19家,共计64家企业入驻基地。从学科和行业分布看,基地所属学科分布较广,基本形成了以环保、生物科技、材料等学科为主,工程、电子科技服务行业也有一定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

下一步,本区将进一步营造以人为本的政策环境,提升博士后人才队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重视对博士后在包括学术、科研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带动全区乃至全市的人才队伍培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