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流行的“假领头”,上海有家店还在卖,而且卖到脱销

来源:上海观察 2020/07/12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量:11

口述人:上海北京百货商店经理 张乐华

我叫张乐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北京百货商店的柜台后站了半辈子。

我们这爿店生意不大,但因为开了半个多世纪,可以说远近闻名。卖的是针头线脑、蛤蜊油、汤婆子,还有上了年纪的人提起来都能会心一笑的“假领头”。

“假领头”也叫节约领,如今,它的消费群体也不完全是老年人。出租车司机、交警,经常出差开会的白领也会来买。年轻人觉得节约领可以作一次性衬衫,成本比在酒店里的洗衣服务要便宜得多。前一阵有日本媒体来采访,据说“假领头”在日本销售也很火爆。


过去穿节约,现在穿怀旧

“假领头”是我们店的王牌产品之一。过去穿它主要是为了节约,衬衫领口最容易磨脏磨损,“假领头”不用布票,碎布就能缝制,洗起来也方便。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经济背景下,买布需要布票,老百姓一年也难得穿上两件新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大多数人的观念。

应该是精明又讲究的上海人,为了兼顾体面和节约,发明了“假领头”。老电影《马路天使》里的赵丹穿“假领头”的形象,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都还记得。

上海的冬天潮湿阴冷,没有空调的年代里,室内外温差很小。老派上海人出门很少只穿一两件厚衣服,大都是层层叠搭,很有讲究。穿不起羊毛衫的时候,非得要棉毛衫、衬衫、绒线衫一件件穿好。衬衫本身保暖功效有限,主要是领子部分美观,所以“假领头”应运而生。不过那时候如果穿了“假领头”,再热也不好意思脱外套,一脱下来就露馅。

老顾客胡岚托亚在我们的店附近住了几十年,从小就穿“假领头”。当时缝纫机也是很稀罕的东西,她说自己曾想手工缝一个,后来发现并不容易,上面怎么裁剪,尺寸多大,下面放多少都有讲究。

现在我们店里的“假领头”,大部分都是我自己联系厂家根据顾客需求定制生产的,上面有我们北京百货的标牌,产品也经过不断改良。小小一只“假领头”,没有多少布料,但材质、样式、大小还是有讲究。就领口这几寸碎布,几十年也有很大变化。以前只有普通棉布的,现在各种花式材质都有,冬天的时候,我们还有开司米的。

最早的时候,一件“假领头”价格是1.78元。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再卖,5元一个,当然这种就比较简单,两旁边是两根绳子固定。后来8元、15元、25元、30元。现在质量好一点的,40元的也有。

我们店里“假领头”一般10月份到12月份卖得比较好,最火爆时一个月能卖好几千个,常常卖到脱销。所以我特地制作了个小纸条,留给没买到的顾客。好多人都是从大老远的地方,甚至从外地赶来买的。附近石门二路拆迁后,不少老顾客搬到其他地方去,还会到我这里来买东西。

80岁的周老先生每年会光顾我们店两次,现在住得远,来一趟要一两个小时。这次来他给老伴买了一件睡衣,给自己买了一个“假领头”。我常常和这些老顾客聊,以前大家是为了节约才用,现在的生活没必要这样节约了,但还是喜欢用。一件衬衣不是买不起,但这个东西用惯了以后,还是蛮有感情的。

为了纪念的修补业务

不光顾客对“假领头”有感情,我对这家店也很有感情。1977年9月23日,我当时还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北京百货商店的前身——静安区百货修配商店工作,这家店1955年公私合营后就存在了。

在柜台后站了半生,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家店,看着它一点点发展起来,刚进单位的时候,这家店给顾客修锅、修雨伞、修羽毛球拍,甚至还修补棉毛衫、羊毛衫,我修雨伞就修了三年,从学徒干起,当时的学徒工资是17.8元。

后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修补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方式。1992年开始,静安修配商店的修配业务逐渐退场,主营业务也向百货行业扩充。因为地处北京西路石门二路路口,静安区百货修配商店改了个响亮的名字,叫上海北京百货商店。

直到今天,偶尔还会有人找上门来修补羊毛衫。我跟顾客解释,修补的成本可能高于再买一件,但仍然有一些顾客执意要补,因为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这么多年,我们店没有太大变化,卖的东西还是那几样,倒是顾客变了。来买“假领头”的不再是为了节省布票,修补也开始不惜成本。

隔壁石门二路钟表眼镜店的老板龚惠斌,眼见着顾客的手表从上海牌、梅花牌戴到劳力士、欧米茄。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钟面表盘溜走,我们一墙之隔的柜台里还在卖“假领头”,但买的人早已心态不同。领口几寸碎布,见证生活的变迁。计划经济时代的节约智慧,以我没想到的方式仍然延续着。(李楚悦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