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宋杰 实习生 李芸
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将于下周一闭馆,现代、宽敞的新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将于下半年迎客,老馆多数展品将会搬迁其中。
不过,深刻在不少市民记忆中的马门溪龙老模型和明代干尸等经典展品将会改头换面,甚至不再展出。消息传出,自博馆近几天迎来络绎不绝的客流,参观者纷纷赶在闭馆前追寻童年的回忆。
如今场景就是20多年前翻版
自博馆1956年建馆,其建在一幢六层高的英国古典风格大厦中,这座大厦是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
昨日,记者看到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以带着小孩和朋友来追忆往昔的市民居多。朱小姐在自博馆内不停与各类标本合影留念。“自己小时候来过一次,大学时候老师也带着来参观过,博物馆马上要闭馆了就再来看看,心情还是有点感伤的。”朱小姐说道,自己小时候对于恐龙的直观认识就来自自博馆。
杨先生则是带着母亲和儿子一同来参观。“自博馆不仅是我小时候的童年回忆,带儿子也过来过好几次,他也很喜欢。”杨先生说道。“过了20多年,这里的展品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和我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一位80后母亲感慨地表示,要是拿出她当年在这里拍的照片,如今的景象简直就是当初的翻版。记者在馆内看到,彩色琉璃屋顶已破碎,换上去的玻璃钢化板也泛着陈旧的黄褐色,墙面也已经斑驳。
据介绍,自从关闭的消息传出后,近日每天有近千人前来参观,比平日的客流多了数十倍。“周末可能会迎来大客流。”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云飞预测。据悉,平日自博馆的接待量只有数十人,周末一般也只有几百人。
80后市民称“现在看古尸很亲切”
高大逼真的恐龙化石马门溪龙,珍稀的远古动物黄河古象,遥远神秘的古尸……昨日很多参观者都非常关心,这些经典藏品是否会在新馆出现?
记者昨日了解到,老馆的大部分展品都将在新馆重新展出,不过有的将改头换面。
在自博馆中央大厅灰白嵌绿的磨石子地面上,矗立着一组高大的恐龙骨架,这就是很多人记忆最为深刻的马门溪龙。它长22米,高9米,几乎占据了整个展厅的中间位置,参观者都不得不抬头仰视。“它在馆里有大概50年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地质古生物专家底野力告诉记者,老馆里的马门溪龙并不会带去新馆。底野力告诉记者,博物馆已经翻制了一条新的,这条“服务”上海近50年的马门溪龙将被放进仓库内。
昨天很多人还纷纷涌向古尸展厅,市民杜小姐对两具明代古尸看了又看,不停按着快门。她告诉记者:“我小时候都是透过手指缝去看古尸的,现在却看着有点亲切了。”不过有些小朋友看到这两具黑乎乎古尸,依然被他们吓得不敢接近。“这两具古尸将不会出现在新馆内。”张云飞告诉记者,出于一些考虑,替代的是一些古代的人体骨骼。
[新馆初探]
宽敞明亮展厅里将有“动感”恐龙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静安雕塑公园的自博馆新馆,并进入了它的“样板间”——生命长河展区,马门溪龙、黄河古象都将在这里被全新展示。走进了正在装修的新馆内部,充满宽敞明亮、充满现代化的科技气息,和老馆的风格完全不同。尚在布置的样本房内,恐龙、黄河古象均已陈列好,在展厅上方还有不少海洋生物被挂在天花板上,牛、狼、鹿等动物也都分区成群地展示在该展厅中,如此多的标本放在一个展厅中也丝毫不觉得拥挤。
据介绍,从空中看,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张云飞告诉记者,新馆不仅外表惊艳,入夜后新馆的外墙还会上演激光秀。“运用全彩激光、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内容为生命的演化过程。”张云飞说道,届时市民站闲步公园,将能欣赏到别开生面的“激光电影”,看生物如何从大海进化到陆地等。
张云飞介绍,由于场地条件升级,新馆中展品将会达到12000多件,各类动物展示也不再“单枪匹马”,而是“成群结队”,还原最真实的自然状态。马门溪龙还将增添新的伙伴,长24米,高6米的阿根廷龙就是其中一个新成员,它不仅“有骨骼”,而且用新的科学技术将其复原,加上“皮肤和肌肉”,连脖子都可以移动,更加真实。另外,还有化石量高达80%-90%的禄丰龙也将呈现给参观者。新馆中展示的恐龙还有棘鼻青岛龙、多棘沱江龙等10多条。
新馆还应用了物联网和增强现实技术,观众进馆时手机下载客户端,靠近标本就能听到它们开口“说话”、在屏幕上“舞动”。另外,馆内还建设“达尔文中心”、“恐龙研究中心”,能够让参观者亲自探究、挖掘,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