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违四必补短板 社会治理展红旗“城中村”改造典范——环境整治创新惠民(市住建委推荐)
2016年,上海中环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市委一号课题,以“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前半年出色完成红旗村“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成为探路者、引领者、示范者。
2. 烟花爆竹安全管控(市消防总队推荐)
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民意,从维护城市安全、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出发,作出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控的重大决策。2016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理解支持参与下,市公安局会同各有关部门坚持最严标准、最严要求、最严措施,狠抓源头管控、宣传发动、依法严管等关键环节,经受涉及市民群众广、执法难度大、管控任务重等挑战考验,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实现了春节期间外环线以内区域“零燃放”,2017年还实现了外环线以外区域燃放量明显减少,全市因烟花爆竹引发火灾数为零、烟花爆竹致伤数为零的更好效果,赢得了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市公安局推荐)
上海市委、市政府从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做出补齐综合交通管理短板的重大决策,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自2016年3月24日全市部署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工作以来,市公安局会同各有关部门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和强烈的责任感,常态落实依法严管要求,深化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广泛深入宣传发动,深入推进共建共治,持续深入推进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工作,持之以恒“立法律规矩、正尊法风气”。
4.“客堂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新平台(嘉定区推荐)
2013年嘉定区徐行镇党委、政府利用宽敞的客堂间,吸引周边的村居民集聚一堂,成功培育了“客堂汇”这一具有浓郁草根特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组织设置上做到“三个有”,即有1块统一标识铭牌、1名召集人和1间宽敞客堂;活动形式上细分为“五大类”,即邻里相教、邻里共商、邻里和睦、邻里同乐和邻里互助,共39个服务项目可供选择预约;功能定位上搭建“三个平台”,即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搭建了自主平台;为基层组织融入农村社区建设搭建了交流平台;为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搭建了实践平台。
5.他乡是故乡——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徐汇区推荐)
2016年,徐汇区针对滨江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带来的建设者大量集聚、缺少配套服务的问题,建立“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为建设者提供医疗救助、法律维权、技能培训、文化休闲等在内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6.花开在眼前——长宁区“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群众工作实践与探索(长宁区推荐)
2015年8月起,面对社区中群众诉求多、联系渠道有限的情况,长宁区在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机制,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月定期一次联合到居民区接待群众,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形成了“五个明确”的工作机制:即明确时间,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下午;明确地点,全区设18个居民接待点;明确内容,以代表委员的个人身份解决个性化问题,并逐步向个性化、共性化问题并重拓展;明确流程,共有预排分组、预告登记、对接准备、开展接待、会商研判、反馈答复、材料归档7个步骤;明确考核机制。
7.为了群众的共同福祉——普陀区“同心家园”建设在路上(普陀区推荐)
2016年,普陀区委、区政府围绕市委“强基础、补短板、抓常态”要求,全面启动“同心家园”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活力,改善民生质量,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支持度和信任度。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项目化的方式细化落实服务群众的具体举措,推进“五违”整治、旧住房综合修缮等各类实事项目,提高群众民生保障的获得感、生态环境的感受度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率。
8.合纵连横 庭庭域立——虹梅庭:营造“园区-社区”共治生态圈(徐汇区推荐)
徐汇区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作为本地化枢纽型社会组织,一手牵起产业园区,一手牵起居民小区,通过“多元主体主导、公益项目先导、社会组织引导”的工作机制,打造了“白领-居民”熟人社会,形成了“企业愿意、员工开心、百姓欢迎”的良性循环,营造了“园区-社区”融合发展的共治生态圈。
9.“邻里中心”:闵行区社区服务新平台(闵行区推荐)
2016年,闵行区委、区政府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工作要求,坚持眼睛向下,坚持民生为先,针对区域内公共服务可及性不足等问题,在全区推进邻里中心建设。邻里中心秉承“邻里驿家,幸福同行”的理念,以一公里为半径,在街镇与村居之间的片区层面努力打造集聚公共资源、培育志愿服务、促进邻里交融、倡导议事协商、凝聚社会力量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10.我们的服务阵地——静安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静安区推荐)
2015年起,静安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居委会标准化建设。从补短板入手,以强基础为纲,通过标准推行、全区推动、层层落实,健全社区治理机制、激活基层细胞,让居民找得到人,办得成事,诉求有回应,参与有渠道,切实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