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老式公房顶层的田阿姨和丈夫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需要长期吃药、定期复诊,因关节不好行动不便,每次到社区复诊配药都颇费周章。最近,她第一次尝试通过手机预约挂号复诊,在线与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傅颂华面对面沟通,坐在家里就看了病,医生开具的药品也直接配送到家。“有了互联网医院,与医生进行视频复诊真的是太方便了!”田阿姨感叹。
静安区举全区之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激活智慧医疗服务,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激活智慧医疗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
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首家开通互联网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设置了专门的“互联网诊室”,由副主任医师和高年资的主治医师坐诊,依托“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静安家庭医生”APP,通过在线咨询互动、网上视频问诊等形式,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提供慢性病复诊配药、处方延伸等服务。居民完成线上结算后,第三方物流直接将药品配送到家。
这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如今正在静安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静安区以提高居民获得感为重点,以“医疗+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不断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健康静安”系列信息惠民应用,包括健康门户网站、微信平台、支付宝服务窗、健康静安APP4个系统,提供在线预约挂号、扫码支付、报告查询、就诊记录查询、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等服务。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还探索家庭医生利用健康云平台拓展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了信息利民惠民。
在推行医疗服务全行业精细化监管方面,静安区同样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方法,支撑医院评价、绩效考核、资源调控和行政决策,健全和优化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动态性、专项性和周期性监管模式。
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提升服务基层能力
“作为区级医院,我们很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医改机遇。”闸北中心医院院长赵铮民自豪地说。
南北长东西窄的静安区,共设立了3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北部的市北医院、中部的闸北中心医院和南部的静安区中心医院,各自牵头带动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区域医联体。
为约40万人口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闸北中心医院,近5年医疗业务量一路提升,2019年业务总收入7.12亿元,完成手术1.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95.7%,均为5年来最高;医院收入中综合药占比、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则为5年来最低。收治的病种数增加,服务能级提升,加入了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联盟;
“我们每个月为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15名全科医生,开展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赵铮民说,他们的功能定位,就是做区域双向转诊枢纽和社区卫生支持中心。
上海支持鼓励三级、二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实现基层服务能力和医疗宏观效率“双提升”。作为南部医疗中心的静安区中心医院,已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近期又获得三级乙等医院和首批区域医疗中心的认证。
推进分级诊疗,形成医联体网络格局
静安区卫健委主任叶强介绍,近4年来,静安区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一直高于财政基本支出增长,2019年公共卫生经费达到95元/人。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静安区位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名单。
借助中心城区地利,静安区和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都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形成南、中、北区域医联体并进,专科医联体为辅,专科联盟为补充的区医联体网络格局,加强学科、人才、临床能力建设及临床基础学科配置,完善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协作机制,增强健康服务协同作用。“发挥区域康复优势,全面落实康复分级诊疗”项目入选第二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在推行医疗服务全行业精细化监管方面,静安区借助信息化手段,健全和优化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动态性、专项性和周期性监管模式,进一步挖掘互联网医疗数据、创新互联网服务方式,充分依托“健康静安”平台,让辖区居民有更好的满意度和更大的获得感。(图片由静安区卫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