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移动抓拍球”略高于矿泉水瓶,顶部呈球体状,有一个可转动的摄像头。体量不大,能量有多大?
下周开始,在天目西路等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又将出现一种抓拍交通违法行为的利器——“移动抓拍球”。上海交通大整治以来,越来越多的技术设备投入到交通违法治理之中。这些技术设备究竟如何工作,又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你印象中的“电子警察”长什么样?下周起将上马路的这一批新型违法抓拍记录仪,是一个小型的圆柱型抓拍交通违法仪器。首批由天目西路街道和静安公安交警引入的“移动抓拍球”将在静安区天目路、恒丰路、铁路上海站周边等交通繁忙地区投入使用。
记者看到,这个“移动抓拍球”略高于矿泉水瓶,顶部呈球体状,有一个可转动的摄像头。别看体量不大,这个抓拍球功能却很强大:不仅拥有可转动的高清摄像头,还有自动识别“黑白名单”的功能:只要把套牌车、盗抢车辆等违法车辆牌号等关键信息输入其中,它就能识别出这些特殊车辆并发出警报,方便警方拦截查处。此外,经过设定后,抓拍球保存的交通违法证据格式与一般电子警察抓拍存证的格式完全一致,方便民警后续审核判定。
事实上,体量小恰恰是抓拍球的一大优势:相对于其他电子警察、摄像探头需要在路口立杆,抓拍球底部装有磁铁,可以吸附固定在任何金属物品上,方便依据地形选择最佳位置,也便于移动至有需要的地方展开拍照取证。
今年交通大整治以来,上海已使用多项新的技术装备和手段参与交通管理。此前,杨浦公安交警部门已在警务巡逻摩托车上安装移动鹰眼,巡逻所到之地即可取证,留下完整视频证据;浦东公安交警部门则加装了“可变车道”装置,根据路口实测的车流数据,实时变化部分车道的走向,提高道路利用率以尽快疏导路口车流。此外,上海交警总队还利用大数据系统,根据全市电子警察提供的数据信息,碰撞排查套牌车。
57岁的老交警李耿,娴熟地运用融合多项新技术的指挥平台。
已年届57岁的静安交警勤务指挥平台民警李耿,参与公安交警工作多年,在他看来,上海运用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系统参与交通管理,势在必行。“现在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的客观环境,引入先进技术来管理交通是必然要求。”李耿说,现在大家生活好了,私家车多了,可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这一对难以彻底解决的矛盾仅靠交警人工管理:“那肯定管不过来。”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运用技术设备参与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城市治理中,一些现象已不再单纯由一个部门能全部管理下来了。”李耿以近年来街头常见的“卡车街头卖西瓜”为例:“违法停车,当然是交警管,可这一车西瓜怎么处理?对于城管来说,道路上违法经营,他们可以管这一车西瓜,但车停在这里怎么办?”针对这样的问题,部分街镇也把交警纳入到网格中,实现信息共享。李耕告诉记者,天目西路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即将迎来属地交警部门入驻,今后信息共享、协同执法,有助于提高治理的综合效果。
“现在的效率确实高!”李耿现在每天的工作是盯大屏幕,上面滚动变化着辖区各个路口的交通情况。负责“视频巡逻”的民警正以空中的视角查看道路上交通违法情况:“这个角度是交警巡逻时怎么也不可能看到的。”在他看来,交通违法往往只在一瞬之间,交警站在路口全凭一双眼,特别是变道、加塞、压实线等违法行为,在车流滚滚中不易被发现:“高温天气汗水滴到眼睛里,刺得很痛;发现违法要去拦下处理,还存在一定的危险。”
“高效”还不仅仅体现在发现和查处违法上。过去,民警在道路上巡逻,责任区跑上一圈至少20分钟,可违法停车常常交警一走又停回来,“躲猫猫”式违法让不少市民感到厌恶。如今李耿指着旁边的GRS系统:“这上面有每个民警的巡逻点位,视频巡逻发现违法或者道路拥堵,第一时间就能弄清违法行为和拥堵原因,可以立即呼叫就近的民警去处理,一线民警的工作就更有针对性了。”
然而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交警可以轻松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实时交通信息、不断变化的交通数据和永不停歇的电台呼叫声足以证明他们的忙碌。李耿说:“技术无论怎么进步,可交警的责任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