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而美”的精细化养老,上海触手可及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8/10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量:14

社区嵌入式养老、家门口看病、老旧住宅更新升级……在上海,“小而美”的服务有很多。

今日的上海,人均GDP超过2.28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财政总收入。

而上海也正从多个维度,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养老、医疗、住房,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优质服务便捷可及。

何蕊 设计

“大城养老”便捷可及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无可回避的现实是,今后多年,养老将成为中国、特别是大城市的一个严肃课题。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

如今,上海正探索把丰富、便捷的养老服务覆盖到每个居民家门口,并从“老有所养”走到“老有宜养”。

上海构建养老服务格局的起点很早,2005年便提出“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则满足3%的养老需求。

近年来,创新和探索一直没有停。上海在全国首创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大城养老”首选模式,在各街镇布局“15分钟服务圈”,让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层提供综合养老服务,有助餐点、卫生站;二层是敬老院,提供机构养老服务,设有床位;三层则是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服务类型不同,满足的需求也多样。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九位有认知障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进行认知刺激训练。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曹伊湄 图

“这里有很多讲座,例如老年人护理讲座,我平时都会过来听听,舞蹈房可以跳舞,还有医疗服务。”家住虹桥街道的陆女士说,孩子上班忙,她常到这里参加各类活动。

像这样家门口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上海已建成268家,实现了所有街镇全覆盖。

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之外,上海还有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187家,社区日间服务中心72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0个,各类公共服务应有尽有。

持续完善的长护险也在养老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老人在家也好,在养老机构也好,都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2019年,上海有49.3万人接受过长护险服务。

一个遍及街镇、居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已在上海基本形成。

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和养老服务一样,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上海为老百姓的健康兜底的另一项能力。

上海医疗资源丰富、强大,毋须多言,其灵活探索的能力也令人叹服。

新冠疫情发生后,一段时间里人们尽量避免去医院,这给慢病患者带来麻烦。不过很快,这个麻烦被消除,并且激发了新的医疗服务能力。

疫情发生不久,上海立即对公立互联网医院按下“快进键”。此后有需求的慢病患者,开始在线上复诊开药,通过系统完善,医保结算也被打通,还可以送药到家。同时,互联网医院满足了上班族等更多群体的健康咨询需求。

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的患者骆先生,成为了中国大陆首位居家血透的病人。2020年4月起,经培训考核合格,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在家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

以前,骆先生每两周要到仁济医院配抗凝剂、促红素等药物。互联网医院开通后,他在家动动手指,医生便为他完成一部分复诊项目,药品被送到家,他不用再经常跑医院。

这样便捷的线上医疗服务已逐渐成为日常。截至目前,上海已有26家医院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累计服务3万多人次。

与此同时,遍布各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辅助下,让居民可以享受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目前上海市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人数已达780万,通过优先转诊渠道,每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超过80万人次。长宁等区还率先开展长处方试点,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级。

“我们全家的健康都交给家庭医生了,我很安心。”67岁的丁雪凤在接受了家庭医生的服务后感慨不已。

“老破小”焕发“新容颜”

“旧改”是一个难啃的骨头。

上海中心城区有许多老旧小区,虽处在黄金地段,却因年代久远配套设施落后,居民生活多有不便。

近几年,上海全力推进成片二级旧里旧区改造,同时还大规模开展非旧改地块的旧住房更新改造,“留改拆”并举,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建街于1988年,辖区老年人口比例超过40%。2019年以来,临汾路街道把老公房加装电梯列入一号工程全力推动,目前街道17个居民区,已有16个实现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临汾小区是该街道第一个整小区加装电梯的试验点,现已有20个楼组实现加装,比例超过55%。灰蓝色的电梯钢结构沿墙壁攀爬而上,直达6层楼,让“悬空老人”上下楼一下方便了。

“我家住在二楼,年纪大了膝盖不好,原来走楼梯很不方便,现在好了,经常能去买菜买米。”临汾小区83岁的张奶奶说。

还有一些老旧小区在原址上建起新楼。

杨浦区武川路222弄不成套住宅,已完成拆除重建,前不久,153户居民迁回旧址、入住新居。居民朱红光在这里住了50年了,他说,自家过去20多平米的房子最多时挤着9口人。更苦的是,不得不和隔壁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厕所,“抢厕所”、油烟乱窜,生活条件很艰苦。

现在新房造好了,通过摇号,他拿到2套共78平米的一室户,补缴了8万元。新房子有独立卫生间、厨房,还增设了阳台,朱红光的喜悦溢于言表。

上海市民住房的更新变迁,是城市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

政府数据显示,2017至2019年三年间,上海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4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5万户。此外,2016年至2020年6月底,全市对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36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60万户;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实施2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5万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