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窨井主动"报告" 上海静安全面植入"社区大脑"

来源:东方网 2018/03/05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量:12

作为“上海大数据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试验区”,上海静安区取得了重要的试验成果。在完成了新型城域物联网的全覆盖后,设在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脑”一期今天正式上线。联合指挥中心的显示屏上,电梯安全、老人生命体征、河道水质等各类数据在实时更新,遍布在社区里的300多个传感器源源不断地向“大脑”提交着各种待处理信息。

“感知型”数据汇入“数据湖”

窨井盖缺失容易危及路人安全,是城市运行中的一项重要隐患。随着各种城市管网的铺设,窨井的数量极为庞大,在临汾路街道,窨井的数量就有9850个。依靠普通的视频监控无法做到全时段全覆盖,往往是出了事故后,问题才被发现和处理。

这个难题,在静安区铺设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的过程中得以破解。翻开窨井盖,一个宛如“天线宝宝”的黑色装置被安装在井道侧壁。由于井盖发生异常,“触角”瞬时不再承受压力,“天线宝宝”的感应和信号传输部件便马上联手合作,主动向后台“报失”。短短几秒钟,“社区大脑”指挥中心就可以准确定位到问题窨井,继而协调安排后续的紧急处置工作。除了井盖缺失,当出现溢水,或发生毒害气体超标的情况,问题窨井也会主动“报告”。

在临汾路街道,类似红外感应探头这样的智能感知部件已经安装了323个。它们有的被安装在公共部位,如在消防通道地面安装磁感应器,可以随时掌握该处停车或堆物情况并及时报警;有的被安装在辖区内的各个单位中,如结合“明厨亮灶”,在全街道的餐饮店铺安装智能设备,随时监控温度和湿度;还有的则被安装在居民家中,如为老人安装的照护“五件套”中,智能床脚垫就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睡觉时的心率。至2018年3月底,街道还将在小区消防水泵水压感知、重点场所烟感、电梯运行状态、食品质量快检、用电电弧过载预警、独居老人居家照护等27个领域近百个场景部署21000个感知部件。

会说话的窨井如同排布在城区“肢体”中的“神经末梢”,当各种感应设备互相联通,采集到的数据流动和汇聚起来,就表现为一个以“感知”信息为主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它与传统的视频监控网络等互为补充,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截止到2月底,“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已经率先在静安取得了成效。在上海联数物联网公司以及上海联通、上海电信两大运营商的推动下,NB基站规模逐步扩大,基于NB-lot和Lora的窄带物联网已经在静安实现全区覆盖。

未来,静安区将完成“交通”“健康医疗”“健康食安”“环保”“城市公共设施”5大领域15个必选场景,并在感知网络建设布局基础上,结合不同街道的个性化需求对应用场景作适度延展。预计到9月底,完成全区14个街道(镇)的建设任务。

“社区大脑”推动精细化管理

这张物联网的建设,为静安区探索以大数据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更为全面而智能的网络保障。通过在社区的不同应用场景进行部署,先行试点的临汾路街道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数据湖”网络,为“社区大脑”的“植入”创造了条件。

记者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看到,硕大的显示屏上滚动着集成化的社区数据,可以实时了解街道内非机动车停车情况、窨井盖报警情况、消防通道报警情况、公共区域人流密度、电梯运行情况、食药品安全、河道水质数据等。工作人员点开非机动车停车报警,一张实时图像显示,岭南公园东侧的监测点有违规停车——

即便没有人员巡逻,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这正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解决社区管理中“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无法及、人力所没有及”的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林伟介绍,指挥中心试运行以来,已接受自动报警600余次,化解了16次可能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事故。

事实上,“社区大脑”指的就是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其联合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覆盖网格中心、综治中心、应急中心、物管中心、民生保障中心五个中心职能领域,通过智能化技术接入绝大部分城市部件和全部城市事件管理数据。中心指挥长根据接入的管理数据实时调配行政资源,即时修正城区运行缺陷,实现“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过程”管理。

静安区科委主任周隽表示,静安区将分步构建覆盖全区的智能综合运营管理中心,今后各个街道的“社区大脑”以及相关部门原有的工作响应指挥系统将与之对接,实现各种工作力量在社区层面的协同整合,形成一个能分析、能判断、能指挥、能协调、能处置的“城市大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