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区县经济,今年“后半程”如何加速跑

来源:解放日报 2015/07/16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量:14

■  本报记者 徐蒙

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长出现显著回暖。整体回暖中,上海各区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特点不一,为全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压力与挑战。下半年,上海经济能否实现“后半程”的持续回暖,区县迎难而上、冲破瓶颈,至关重要。

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长出现显著回暖。整体回暖中,上海各区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特点不一,为全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压力与挑战。下半年,上海经济能否实现“后半程”的持续回暖,区县迎难而上、冲破瓶颈,至关重要。

最近,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财经大学,组建“区县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对各区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调研报告指出,上半年上海区县经济整体形势稳中有序,好于预期。但也需要看到,区县经济创新转型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需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新经济有待发掘规模效应

调研报告指出,上半年,新经济新业态在上海各区县迅猛发展,创新转型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上海各区县凭借自身特色,纷纷打造“互联网+”产业高地。浦东新区与互联网相关的服务业增势迅猛,如网之易、天翼视讯等“四新”企业增势强劲,营收增速均超过40%。长宁区则聚焦于服务型电商、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重点培育新型移动互联网企业。黄浦区聚焦互联网金融,引进了点融信息科技、牛蛙金融信息、仲良金融信息等一批新型企业。

不过,课题组在走访调研中也发现,上海各区县“四新经济”仍处于培育期,规模效应和产出贡献还有待进一步形成。1-5月,静安区专业服务业尽管税收小幅增长,但是营业收入持平,主要是宏观经济下滑导致对各类专业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下降。徐汇区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四新经济行业营收增速放缓。另外,静安区的交通运输业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黄浦区航运物流业因政策性高基数呈现明显下降,虹口区今年1-5月航运服务业区级税收同比出现较大减少。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上海各区县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四新”经济为抓手,以建设科创中心为契机,推进优势领域提升与新兴增长点培育,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目前,电子商务正带动着上海各区县传统商贸转型发展。今年普陀区中环商圈主动融入转型发展大局,围绕上海西部新兴科技区建设目标,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相融合,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商圈整体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徐家汇商圈业态升级有序推进,智慧商圈、体验式购物、自贸区直销店等特色商业优化发展,今年以来,徐家汇商圈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同比增长7.6%。

与此同时,不少区县商贸流通业“稳定器”支撑作用出现减弱。商贸流通业作为黄浦区现代服务业中的权重行业,占税收比重持续下降,目前总税收比重仍位列第一,但与第二位金融服务业仅差0.4个百分点。特别是百货业零售整体依然不振,八大单体百货零售额依然延续去年以来下降态势。与此同时,全市各大商圈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明显,中心城区传统商圈的部分中、低端零售环节被分流客源。

专家建议,各区县需要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使之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还可以依托各自优势和资源基础,积极培育属地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新常态下区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根本上

扭转制造业下滑态势

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改善,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的下滑趋势开始减缓,工业企业利润有所增长。闵行、嘉定、金山、奉贤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6.9%、4.8%、12.6%和1%,表明工业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亏损面出现下降,效益有所改善。宝山区部分行业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海外工程量大幅增加,冶建行业1-4月份销售额同比增加4.13亿美元。

然而,各区县制造业下滑态势尚未根本扭转。上半年各区县工业生产增速普遍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1-5月,徐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8%。郊区县中宝山、闵行、松江、奉贤、崇明的工业总产值同比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仅浦东、嘉定两区实现微幅增长,其他郊区县均显现负增长。

工业投资也仍处于下滑中。除崇明县外,其他郊区县工业投资均出现下滑,显现下一阶段工业实现增长的难度加大。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指出,当前相关区县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加快建立面向产业未来,能够完善综合反映质量、效益和结构的运行分析体系,全面监测和分析区县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生产性服务业、四新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运行,及时反映区县产业和信息化的运行情况。可以发挥制造业较强的郊区县产业基础好、配套完善的优势,承载国家重大产业项目,打造先进制造业高端产业基地。

专家表示,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健全减负工作体系,加强市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县的对接,加强对于区县减负工作的指导。对国家和全市相关的惠企政策进行梳理,形成惠企政策汇编,统一进行公布。

加快提升涉外经济能级

今年以来,上海各区县主动适应街道招商职能取消的新形势,加强企业服务能力。1-5月份,12个区县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实现正增长。如浦东新区在自贸区扩区带动下合同外资金额增长4.2倍,新设内外资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都有显著增长,平均注册资本超过1500万元。

随着商事制度、行政审批等改革效应的逐步释放,商务环境的持续改善,各区县新增企业量质齐升,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其中,黄浦区招商引资重点聚焦以金融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1-5月份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383户,其中金融机构72户、互联网金融企业25家;静安区1-5月份累计完成引进重点项目33个,预计税收千万级以上项目9个。

在招商势头整体良好的同时,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影响,上海涉外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今年以来,上海区县进出口仍面临较大困难,前5个月,浦东新区外贸增长基本持平,长宁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6%,普陀区同比下降3.78%,闵行区同比下降14.7%。现有外资企业存量对区县的贡献度也逐渐下滑。黄浦区一季度外资企业税收占全区总量比重为44.5%,较去年年底下滑2.7个百分点。徐汇区1-5月涉外经济税收增长仅1.4%,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部分区县新引进外资项目的能级相对偏低,像徐汇区新引进项目合同外资500万美元(含)以上的项目仅一个。

对于各区县涉外经济中面临的新问题,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上海可以引导区县对其制定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适用地区、政策文件、政策内容等进行梳理与汇总,明确废止或保留的清理意见。以产业扶持方式优化创新为导向,保障重点,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完善,研究制定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而在政策过渡期内,应积极引导区县做好安商亲商工作,通过感情投入、贴心服务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政策过渡期的不利影响。要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环境来吸引企业投资。同时,在现有企业服务体系基础上,搭建专业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招商平台。

尽快推广改革创新经验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自贸区扩区效应带动下,各区县对接自贸区的工作更为积极主动。在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改革、海关监管制度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区县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贸易监管模式更为灵活。黄浦区在复制推广自贸区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再创新,增加更多“自选动作”,增强政策实用性。奉贤区完成欧盟中小企业园区外商投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的制定,已进入上报审批阶段。长宁区积极打造上海虹桥航空服务业创新试验区,推动高端航空服务业产业集聚,力争融资租赁、保税展示交易、境内外维修等一批自贸区政策复制落地。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建议,在此良好势头下,上海应大力支持区县创新自贸区制度复制推广的探索。可以全面推行事中事后监管、“三张清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经验,放松政府管制,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增强创新创业动力。推动自贸区政策与区县产业对接,推进区县产业、要素市场与自贸区产业和金融资本结合。引导自贸区与区县重点发展空间、重点发展载体有效对接,先试先行改革事项,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上海还可以支持区县不断创新对接模式。可考虑在虹桥商务区、北外滩-宝山滨江航运集聚区、松江出口加工区、奉贤欧盟中小企业园区等功能区域,以航空租赁业、航空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等行业为重点,率先借鉴实施自贸区成功经验,支持其政策实践的创新。

今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意见发布后,各区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平台,加强创客空间载体建设,集聚培育自主创新主体,有序承载科创中心功能。黄浦区、长宁区等积极贯彻落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细则》,推进自主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浦东新区1-5月份成立了两个众创空间,完善政府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的统筹机制,探索形成“投贷保补奖”五位一体的政策扶持体系。普陀区、静安区等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其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人才资金优先向自主创新领域倾斜。徐汇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功能区,腾讯上海创业基地已对外开发,入驻项目中已有三分之二获得百万以上投资。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建议,下一步应统筹完善区县科创中心功能载体布局。可按照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与思路,参照科技创新的构成环节以及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三链融合”的趋势,加快制定具体规划,为各区县对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指引。与此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区域载体建设,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依托各区县资源禀赋条件,鼓励区县分类集聚,加快区县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地建设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各区县还应着力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比例,加大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吸纳就业的初创企业,按其吸纳就业人数,实施政府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