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交通脱胎换骨探秘

来源:新民晚报 2017/03/23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量:12

0

■ 连日来,不少市民赶在新交规实施前处理违法记录 本报记者 刘歆 摄影报道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昨天上午9时50分,静安区延安西路华山路路口。早高峰还没过去,密密麻麻的车流将8根车道填满,一直排到高架下口。车虽多,但秩序井然,没有一辆变道,没有一声喇叭。安静的路口,只听得见交警响亮的哨声。

上海交通大整治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透过这样一个路口,可以看到很多变化——无论是勤务改革带来的交警动态执法,还是违法鸣号都能抓拍的“声呐”电子警察,或是地铁施工占路后“绣花”般的交通组织……机制创新、科技支撑、精细管理,种种因素,在这个路口都能找到。

这一切,让上海街头渐显秩序之美。但相比之下,有一点更加举足轻重——人的变化,人们法治素养的提升,让守法而不是违法成为交通常态。

每天开车经过这个路口的市民刘烨告诉记者,从最初怕被处罚而谨慎开车,到现在十分享受守序驾驶的乐趣,“无论是自己,还是这座城市,都经历了一场角力。”

法治思维破解交通难题

今天上午,刚刚上线的静安交警支队官方微信推送了一部“微电影”。这是一部民警自己编自演的作品,担纲主角的是新晋上海“平安英雄”、静安交警支队老民警唐立宏。这部名为《在路上》的“微电影”,通过五个常见的场景和故事,把即将实施的新道交条例中新增的法规,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演绎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上线的,还有一首主题MV《谢谢侬 阿SIR》。在“魔音洗脑”的上海方言RAP中,静安青年交警彭东海与滑稽明星计一彪联袂演绎上海青年的日常,讲述了交通管理者与参与者之间从相互对立到互相尊重的心路变迁。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样的心态转变其实并不陌生。去年3月26日。交通大整治正式开始第二天,虹口交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陈峥在吴淞路武进路路口发现一辆违反禁令标志行驶的小客车,将其拦下时,司机突然加速逃逸,将陈峥带倒受伤。经医院诊断,陈峥颌面部、口腔及手背部多处挫裂伤,上门牙脱落。

时至今日,陈峥脸上留下的伤痕仍然可见,但在他眼中,所身处的执法环境与一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改观。“现在守法是大众,违法是小众。”陈峥说,现在执法时,围观市民都会从遵法守法的角度一起劝阻违法者,帮交警说话的声音多了、大了。“其实声势很重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带动了违法者配合执法,矛盾少了,执法效率也更高了。”

天平的倾斜,砝码是法治的力量。从简单的维护秩序到树立遵法氛围,这次交通大整治与以往的区别,最大的是理念创新: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再哪里秩序乱,就搞一下“一阵风”式的集中整治,而是用全覆盖的执法,重塑法治的权威。

对于这一点,市民浦女士深有感触。“开始不习惯,没几个月,驾照分就扣得差不多了,总想着能快点结束。于是只能小心谨慎开车。时间一长,就被做规矩了。到现在已经大半年,没扣过1分。”

科技创新支撑长效管理

习惯的养成、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时间。交通大整治能搞多久?这是一开始不少人都有的疑虑。担心一阵风者有之,断言管不好者有之。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整治之初,一个路口十几、二十名警力的景象并不鲜见。全警支援交警,全覆盖、零容忍的现场执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人海战术势必不能持久。一旦警力退潮,会不会违法回潮?

上海警方用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出了回应。最初,为了增加执法人手,警方授权社区民警、巡逻民警开单处罚。这一做法,如今已经固化成为上海警方勤务机制改革的一项制度。市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介绍,目前全市都已在推行此项改革试点,全市划分为96个责任区,交通管理从交警的一项专门工作,变成一个区域内各警种和行政执法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形成共治格局。

科技创新则是另一种有效手段。非现场执法的优势在于“5+2”“白+黑”。随着交警科技部门不断研发“黑科技”,越来越多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电子警察抓拍。比如,通过模型算法、最多可以同时抓拍9种违法的“超级电子警察”;可以通过以图搜图技术抓拍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的高清电子探头;可以对超载超限车辆自动称重报警的“道路桥梁超载动态监控系统”;还有杜绝失去驾驶资格的驾驶员偷偷违法上路行驶的“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等等。

交警总队科技处处长桑志刚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投入使用的电子警察已经超过8000套。其数量和“新技能”仍在不断增加。3月3日起,浦东新区峨山路南泉路新增了抓拍左转不让直行车辆的电子警察,目前已经抓拍相关违法59例。下一步,还将试点抓拍机动车“大弯小转”的电子警察。

原有的电子警察在功能和数量上也在不断拓展。比如抓拍违法鸣号的电子警察,除了延安西路华山路口,又新增了局门路、延安高架江苏路上匝道、江苏路武夷路等点位,目前全市抓拍违法鸣号的电子警察已经增加到5套,准确率已经提升到90%左右。抓拍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电子警察,到今年9月也将增加到51套。

非现场执法的威慑力究竟如何?以延安西路华山路口抓拍违法鸣号的“声呐”电子警察为例,去年10月安装时,每月抓拍违法鸣号近4700起,到了第二个月就下降了一半,只有2000余起。到今年2月,这一数字已下降到了500余起。

据桑志刚介绍,未来上海将至少新增1.8万套电子警察,形成覆盖全市的非现场执法网络。

修法释法固化整治成果

上海交通大整治迎来一周年,也是上海新修订《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日子。

昨天,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办主任范宏飞对这部上海史上“最严交规”进行了解读。据介绍,新条例修订内容超过8成,对上位法没有具体规定的地方作出细化,新增了20多种违法行为。这些新增违法,很多是在交通大整治实践中试图突破的一些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

比如乱停车的治理,通过黄实线的漆画,解决了处罚难、处罚轻的问题;又比如对于开车浏览电子设备、开车连续变道等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罚标准;对于多起违法逾期不处理的顽症,也通过先予扣证和记入诚信记录等处罚,加大威慑力。

新条例的实施,不仅对执法者是一大“利好”,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也是一次提升法治素养的契机。很多市民对此报以高度关注,一些市民还通过个性化的解读,总结出新条例的“干货”,在朋友圈里转发。

法治权威的树立,需要“硬约束”,也需要“获得感”。据邢培毅介绍,交通大整治以来,上海警方已在全市排摸改造拥堵结点87处,优化调整交通信号配比1247处,对全市交通标志标线进行了更新完善,并组织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向社会共享内部停车泊位3.2万余个,缓解停车难矛盾。

今年,大力推进夜间道路停车场建设已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邢培毅透露,到今年底,要完成1000个夜间道路停车场建设。

新条例实施后,机动车5起违法逾期未处理将被扣证。这令各区交警支队违法审理窗口门庭若市,排队堪比世博会。为此,市交警总队专门推出新举措,在全市29个道口设立了违法处理窗口,方便市民过境时就近处理。

闵行交警支队也专门研发了“聚事通大手机”平台,在居民小区试点安装。这种65英寸的超大幅高清触摸显示屏,可以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办理机动车违法停车在线处理、交通违法处理预约、交通违法查询、机动车年检预约等七大类业务。今年1月投入使用后,受到了居民欢迎。闵行警方计划将在全区再新增150多台,为居民提供交通违法处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