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走访、大调研中,静安寺街道深入社区一线、到群众中间去,发现了不少社区治理中的盲区与扯皮区。街道不是着眼于单一事件的解决,而是梳理出共性问题的症结点进行制度探索,创新与深化了涉及物业管理、环卫作业、非机动车管理等十项社区治理改革。
最近,常熟路112弄6号的一处私房总水管突然漏水,水势一时难以遏止,房主电话找到静安寺街道“小管家”服务队,服务队当即上门进行了抢修,防止了大水蔓延到楼下居民家中,也保护了6号这幢历史老建筑。
"小管家”是街道今年2月成立的一支特殊服务队。在大走访、大调研中,街道发现,居民对物业不满意率比较高,个别居民区竟然达到不满意率60%。原来,街道辖区80%是成片历史建筑,房屋岁数大了,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多,对居民报修,物业不一定能及时响应;由于历史原因,辖区内还有相当数量的私房,连最基本的维修都要房主自己负责,遇到紧急情况,房主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街道成立了“小管家”服务队,主要对居民生活中出现的房屋问题提供应急维修、对物业暂缺小区提供基本服务,弥补老旧建筑物业服务的短板与空白。
在大走访、大调研中,静安寺街道深入社区一线、到群众中间去,发现了不少社区治理中的盲区与扯皮区。街道不是着眼于单一事件的解决,而是梳理出共性问题的症结点进行制度探索,创新与深化了涉及物业管理、环卫作业、非机动车管理等十项社区治理改革。如今,街区与社区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老百姓也有了更大的获得感。今年7月底,上海市容环境公众满意度测评出炉,静安寺街道再次获得第一名,这也是街道连续19次获此殊荣。
为老里弄小区垃圾清运难找到解决办法
愚园路608弄是一处老式里弄小区,人口密度高、生活垃圾量较大,小区只有一个位于弄堂深处的垃圾厢房。在调研中,有居民反映,小区生活垃圾晚上经常得不到及时清运,造成垃圾过夜,散发出的臭气严重影响生活。
“由于傍晚是居民垃圾产生高峰时间,垃圾清运车一定要在晚间时段进行一次清运作业,但随着小区私家车的增加,垃圾清运车晚间进入小区,经常遭遇停放的私家车的阻碍,有时还会引发车辆剐蹭,所以清运车司机晚间不愿进小区清运垃圾。”居委会负责人说。
在对辖区内居民小区进行实地走访后,街道发现,垃圾清运难是老里弄小区普遍现象,而背后其实存在涉及单位的相互推诿。“清运车司机抱怨物业没有清走弄堂两旁的私家车,物业则埋怨清运车没有早点来清运垃圾,结果都不管,成了居民矛盾的爆发点。”街道绿化和市容管理所所长于飞说。
今年5月,静安寺街道召集绿化和市容管理所、物业和居委等,针对愚园路608弄垃圾清运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决定:固定垃圾清运车夜间清运时间,在规定时间内由物业负责安排引导小区居民车辆停放,为清运车进出腾出空间;同时,垃圾清运车如果没有在这一时间段作业,由司机自行将垃圾厢房的生活垃圾桶拖到小区门口,进行清运;居委则对垃圾清运与物业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一方式确保了小区垃圾的及时清运,居委会有话语权了,周边居民的投诉率也明显降低。如今,这一做法已作为一项制度在辖区内其他里弄小区推广。
创新思路解决非机动车乱停放
乌鲁木齐路、华山路路口,曾经每天早高峰时共享单车泛滥。因为周边有华山医院、华东医院,很多人将共享单车作为从地铁出口到两家医院的交通工具。沿街又有很多小店,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挡在小店门口,影响到小店生意,店主以前经常把共享单车叠放在一起形成了“堆场”。
过去,街道主要采用“堵”的方式:发现这一路口处有共享单车积压,就通知共享单车公司以及街道委托的第三方管理公司将共享单车运输到静安区北部的停放点。但在大调研中,有居民反映,辖区内很多小马路非常需要解决到地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却常常找不到共享单车。
为此,街道创新思路,通过疏导方式,在规范共享单车乱停放的同时,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新闸路(万航渡路-镇宁路)道路两边是小区围墙,人行道较宽,街道就在小区围墙外规划出来非机动车停放点,将这一路段作为共享单车停放的“蓄水池”。一旦辖区内哪里出现共享单车超过控制量停放,或是乱停放的单车被党员志愿者、普通市民发现并通过微信上报,就会被运送到这一路段,再由街道委托的第三方管理公司将这些共享单车运送到有使用需求却没有单车投放的路段。
现在的乌鲁木齐路、华山路路口再也不会“堆场”现象,而到了每天19时以后,原来经常找不到共享单车的路口,会整齐地摆放着刚刚运送过来的单车,供周边加班的人群使用。
同样的创新思路,被“嫁接”到外卖电动车的管理上。静安寺街道辖区内商务楼宇多,不少白领都有中午叫外卖的需求,外卖小哥的电动车一多,商务楼宇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就乱起来。为了规范停车,党员志愿者、网格巡查员没少和外卖小哥“交涉”。最近,街道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在越洋广场商务区挖掘资源、动足脑筋,推动越洋广场的物业在门口为外卖电动车专门辟出了一个停车点,并制作标识、规范使用,周边非机动车乱停放马上得到缓解,也更好地满足了白领的午餐需求。对这一做法,街道打算在商务楼宇中进行推广。
打破条线形成街面全天候无死角清洁保障
愚园路(镇宁路-常德路),道路两旁的梧桐树下掩映着老石库门,街区整洁、环境优雅。一位环卫工正在耐心地擦拭人行道上的花架,当天她已经对路面进行了三次清洁,在走动中看到地上有垃圾还会及时捡走。
静安寺街道地处市中心,繁华路段很多,市民与居民对市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以前,静安寺街道的环卫作业分属不同公司负责,道路保洁、公共设施保洁、公共绿化清洁,各自为政,一些交叉区域没人管。去年,街道在全市率先启用了“一体化环卫模式”,采用一支环卫队伍,采取“一人一区段”的作业模式,即一个环卫工人要负责一段路从道路保洁、公共设施保洁、公共绿化清洁的所有工作,彻底打破了环卫作业多年来的条线分割。
在大调研中,街道还发现了几块由于历史原因没人管的绿地,也纳入环卫作业中;部分小区没有物业管理,但半开放式的围墙对街面透出小区绿化,为此街道要求环卫作业对小区实行“透绿区域”的保洁“托底”,变“一体化环卫”为“立体化环卫”。如今,静安寺街道的环卫队伍建立起“有垃圾就扫、有垃圾就捡”的工作理念,街道辖区内街面形成了全天候、无死角的清洁保障。
最近,街道聘请第三方对街道推出的十项社区治理改革进行居民满意度测评,测评显示,各类社区问题发生率均成下降态势,居民满意度有较大幅度上升。但街道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在物业改革中缺少对实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管与监督,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相应监督机制。静安寺街道办事处主任洪明铭表示,大调研就是多听群众诉求、办好急难愁事,街道推出了十项改革改变最大的是作风。“今年以来,工作力度大了,群众点赞多了,但精细化管理还要精益求精,我们将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