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晚,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召开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的消息发布后,许多人已经从简短的文字中感觉到变化。
这是李强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后,上海市委召开的第二次全会。这次年中例行要召开的市委全会,相较以往开法有所创新,明确围绕一个专门主题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全会一项主要议程就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
一周之后的6月27日,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如期召开,并通过了这个特别的文件。“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理解当下上海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城市的“高原反应”
早在一个多月前,李强就曾明确表示,当前上海发展“重在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把功能做强,体现集聚辐射效应”。此后的一系列调研、会议,多与这个议题直接相关。
那时,上海市委已经在就“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专题听取各方意见,并成立了由全市20多个部门参加的起草组,准备出台市委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以此为主题,在年中市委全会上作专题研究的念头,则已在李强脑海中萌生多时。
某种程度上,李强来沪这8个月最为关注的议题,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设想,都可以视作对“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展开——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打响“四大品牌”,从关注产业布局到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都构成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侧面,也都在《意见》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提出这些议题,也是为了回答萦绕许多人心中已久的问题:身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何以体现“中心城市”的担当?业已跻身全球城市行列的上海,如何扮演“高端节点”的角色?10年、20年后的上海,又将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我来上海8个月,考虑最多的还是上海的未来。”6月27日参加市委全会分组讨论时,李强说,对于短期内上海的日子好不好过,他并不十分担心,“但10年、20年后呢?我们要想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
这与半年前他第一次以上海市委书记身份参加全会时所谈的问题如出一辙:眼光必须放远,放远了就会明白为何在当下特别要有紧迫感。
对上海而言,无论对标顶级全球城市,还是考虑国内的城市竞争态势,抑或观察自身所到的发展阶段,都不难理解为何“形势逼人”。李强在全会上数次举起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地的经济体量、高端要素集聚度等数据,直言上海仍有的短板。他还打比方说,“人有高原反应,城市也同样如此,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可能产生‘收缩效应’‘临界点效应’,搞不好就会萎缩”。
显然,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正是上海需要在“高原反应”出现前未雨绸缪的应对路径。同时,这也是在国内外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之策。
“不易被模仿”
“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态势,应该是多维度、综合性、长周期的,最终还是要以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话,”李强在对《意见》作说明时表示。
这番话针对的是外界铺天盖地、莫衷一是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上海在各种体系里的排位时高时低,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排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少人的心态。
李强坦言,种种外部评价指标从各自侧面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不少也难免偏颇、值得商榷。上海应有的态度是,“既要关心关注,看到形势逼人,始终保持敏锐敏感”,也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他看来,保持定力并脱颖而出的关键,就在于“不断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城市能级提升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这恰是将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到特殊高度的用意所在——这是构筑战略优势的根本之举。
进入新时代,上海需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进军,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做到这些的前提之一,正是找到“优”“特”所在。
“不是所有的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上海也不是什么都要发展。”李强重申了他多次表达过的观点:“关键要聚焦‘核心’两个字,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进一步聚集、培育和优化资源配置,既巩固提升已有的核心功能,又积极打造新的核心功能。”
他坦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最难的是舍弃”。但上海需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而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不可被替代的东西——这座城市不能满足于做“多你不多,少你不少”的事,它必须用不可替代性来体现城市标识度和地位,从而在全球的城市体系中扮演“绕不过去”的角色,并承担起服务、引领、带动全国发展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要求,上海从现在开始,就需要着手追求一些远大的目标。比如能否借助“五个中心”建设平台,在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集聚全球功能性机构,争取更多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和主导权,从而能同纽约、伦敦等老牌全球城市相比肩;能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能否打造出有形和无形的全球网络枢纽,让全球资源在通过上海这个“高端节点”流动、交换、辐射;能否通过自贸区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在全面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发挥上海的制度文明优势,尝试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从而提升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这些均在《意见》中予以特别明确,亦是李强反复强调的“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内涵所在。
“吨位决定地位”
而在眼下,上海特别需要做的一件事,则是提升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以经济实力来积累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李强特地算了一笔账:对照一些顶级全球城市,如果按对方2%、上海6%的年均增速测算,上海的经济总量追上巴黎还要11年,追上东京、纽约还要17年;国内一些著名城市,同上海之间的经济体量差距,这些年也在不断缩小。这意味着,上海不能有任何高枕无忧的想法,“要时刻保持警醒,抓经济总量跃升,一刻也不能松懈”。
“没有一定的经济体量作支撑,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就是空话。上海淡化GDP,绝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质量的GDP。”对上海的各级官员来说,这些话并不陌生。近期李强在不同场合频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全会上除了重申这些话语,他还援引了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话——“吨位决定地位”,表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而在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土地和人口均有硬约束的当下,“把提升经济密度的文章做好做足”,就是上海做大经济总量的出路。
关于《意见》,李强特地拎出了6个问题进行重点说明,其中“提高经济密度”被放在仅次于“关于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的第二条,意义可见一斑。李强表示,上海必须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 “以环境论英雄”的导向,在提高地均、人均产出上下功夫。
比起长线战略,提升经济密度是当下就要落实,并力争尽快见效的事,这不仅要求上海各区和相关部门意识到位,更需要拿出务实有效的办法,并突破一些固有限制。如提升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容量,就需要对现有的工业用地、研发用地等规划参数进行分类确定,实事求是,而不是笼统地“一刀切”;经过精心布局的现代产业集群也应尽快形成,从而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同时,提升整座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
全会上,李强对这些具体问题均作了阐释。做到这些需要大量改革突破,而这些改革,或许正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切口——放眼全局,做成这件瞄向未来20年甚至更远的大事,关键动力还是“靠改革开路、靠开放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