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己亥新春的第一个工作周,上海几乎每天都在报出大项目开工或复工的消息。
同时,也有不少开会的消息。
年头上的全市性会议,如信访工作会议、政法工作会议等,有不少是每年例行的动作;也有一些,是深思熟虑后的特意安排。
在经济形势变数颇多的当下,大会和大项目,是有关联的。年前的上海两会上,市委书记李强曾直言,现在有的企业家和专家说要准备“过冬”,此情此景下,“上海要率先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
重量级的大项目,当然是一把重要的“火”。而火势旺不旺,还看燃料够不够足,燃烧的环境好不好。
开工,是为了“点火”。开会,同样也是为了“点火”。“稳预期”,先要让人感到“可预期”,可预期才能稳预期,稳预期才能有信心——2月13日下午,李强在上海市政法工作会议上说了这么一段话。
靠什么可预期?靠一个基于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基于这个法治环境的良好营商环境。
所以,2月11日大年初七的上午,上海特地用一场数百人规模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来拉开新年的大幕。
2
新春的第一个大会,某种程度上也有为全年定调的意思。而就营商环境这个议题而言,“2.0版”的时代已经来了。
会场设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2017年12月,上海在同样的场合召开过一次“高规格”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全市行动方案。当时有央媒称,这是在为优化营商环境“放大招”。此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全城持续一年的重头议题。
这一年间,上海在建设项目审批、商事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推出多项改革,并出台“扩大开放100条”、支持民营经济“27条”等多项政策。全城努力的一个成果是,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位从2017年的第78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46位——这项以上海、北京两城为样本城市的报告中,上海的权重占55%。
大量市场主体,亦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用多个实例展示一个现象:经济增速稳中趋缓,城市也过了“大拆大建”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却觉得上海变快了”。
这里面,最有名的“中外企业”当属马斯克的特斯拉。1月7日,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开工,而从实现意向签约到正式开工,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令马斯克大喜过望。
无论是在上海市委书记身边,还是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前,马斯克都不曾掩饰对上海的好感。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办事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很难想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开设一个汽车工厂的全部程序。”马斯克公开说,他“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谁都乐于听到这样的溢美之词。但上海并不满足。
3
“这件事不是抓一阵子就行了,要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一起来抓。”2月11日的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开门见山。
这是李强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份公开讲话,反复表达的一层意思是,前一年的工作证明了营商环境“抓与不抓大不一样,抓得紧不紧、力度大不大,效果也大不一样”,如今则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是需要进一步发力的时候。
试图发力的并不只是上海一家。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节后上班第一天,多个省市不约而同就优化营商环境有所动作。黑龙江、吉林、四川等省均召开了相关主题的大会,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新措施;上海相邻的浙江,则开通了“最多跑一次”微信公号,借以搜集各方面的改革建议。深圳等地对企业的吸引力度,更常被拿来作对比。
置于国际视野下,上海的竞争压力会更大。“我们进步,别人也在进步。排在46位,就意味着还有45个国家和地区比我们做得好,单项上排在前面的就更多了”。继去年底的市委全会后,李强再次举丹麦为例说,这个营商环境排名已跻身前三的国度,如今仍在不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
这些都是上海应当对标的对象。仅论排名指标,上海就需要读出背后的深层结构,既看到成就,也正视不足,尤其是一些排名尚在百名开外的单项——优化营商环境进入“2.0版”,首要的就是弥补这些短板上的差距。
会上透露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计划”,即俗称的“25条”,相当一部分就是硬性指标的再优化。上海市领导明确,这件事需要“思想不松、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对不少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的描述中,“25条”也特地舍弃了过去常用的“工作日”,悉数以自然日取而代之,以体现进一步“提速”的决心。
“优化营商环境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李强说,“要通过营商环境的‘进’,带动实现经济运行的‘稳’。”道理并不难懂,但吃透这些指标,并明晰具体的改革方向,本身并不容易。
而这还不是全部——“营商环境好不好,也不能唯世行排名,关键要让企业和群众评价,看他们是点赞还是吐槽。”
4
点赞还是吐槽?不同遭遇下的企业和群众,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作为“用户”的体验,比起“供给方”自己的感受要重要得多;政府部门作为“供给侧”的改革,亦应当把“用户体验”视作指挥棒。
也是为了表示对“用户”的重视,继在年前多次走访调研民营企业之后,2月14日,李强用一整天时间走访调研了5家企业,涉及2家在沪央企和3家市属金融企业。
同一天,上海市市长应勇调研本市外贸工作并主持召开外贸企业座谈会。他走访了1家外资外贸企业,请来11家不同所有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发言,叮嘱相关政府部门抓紧梳理研究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而与一年多前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一样,大年初七的推进会上,上海市委、市政府特别为沪上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企业代表留出了近百个座位。
李强坦言,最初安排会议时也曾考虑过,大年初七机关正常上班,一些企业则可能仍在春节假期之中。“但不管到不到,我们请是一定要请的。”当然,现场气氛表明,这些请柬并没有发错。会场上临时加了足足三排座位,期间亦不时爆发掌声。
对党政部门而言,这不啻为一种鞭策。坦率地说,同企业和市民期望中的理想状态相比,目前上海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效能,仍有提升空间。
尤其是“一网通办”——这是上海早在一年前就明确打出的政务服务品牌,如今平台系统已经建成投用,理念亦已传向全国。但亦不讳言,这个集全市之力打造的品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充分释放,企业和市民对其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0版”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亟需把这个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这不仅是在舆论场上“叫响”的问题,更涉及到数据归集、流程再造、服务推送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事。它们中,有的已经开了好头,还有的仍需大力攻坚。
5
对上海的官员们来说,有些事情,是在这个年头必须“想通”的。
比如政府部门公共数据的归集和开放,年前的上海两会上对此已提出了明确目标,李强在年后的会上,又花了一大段时间阐述此事的重要性、迫切性。在上海已经专门成立大数据中心之后,各部门能否放下条条框框、打破观念壁垒,大大方方地将数据拿出来、用起来,将直接决定政务服务的效能。
“数据就是未来的生产资料,并且是越用越丰富的,”他特别叮嘱,这件事“我们一定要想通,有的部门只要求人家的数据给他,自己的数据不肯给人家,这是不行的。”
还有些事情,是需要想远的。比如“一网通办”的功能——除了搭建起这张有形的网,它能否承载更多精准服务的功能,形成一张更大的服务网?
李强谈了他的一个设想:所有企业、所有居民,都应有个性化服务页面;“一网通办”的后台系统,能聚焦企业和个人办事全流程便利,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动研判企业和市民潜在服务需求。他提醒官员们思考:“能不能推送更多个性化、精准化服务,让群众和企业办事能像‘网购’一样便捷?”
这里的尺寸如何拿捏,如何既高效、又安全,既能提供精准的个性服务,又不让用户有隐私泄露之担忧,其实很考验治理水平。而上海作为素以管理精细著称的城市,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探索,是理所应当的。做好了,“2.0版”乃至“3.0版”的营商环境,会真的让城市竞争力上新台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公职人员们也会更加懂得“店小二”这三个字的深意——每一个服务企业、服务市民的部门和官员,都要把自己变成“高效运作的枢纽节点”,并做到九个字:“眼睛亮、反应快、手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