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海各区的区委书记们再度坐到了一起,参加市委书记李强主持的区委书记座谈会。
去年,这样的会议开了三次。有所不同的是,李强最后讲话时,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委、财政局等经济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悉数到场。
“今天想专门讲一讲经济发展的事。”李强说。
4月下旬,上海相继召开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和市委财经工作委员会会议,已经着重就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李强近期的多次调研,关注重点亦是经济发展。如果把时间轴进一步拉长,对于发展问题,自李强履新上海之初,就被予以了特别强调。
2017年11月,刚到任上海半个多月的李强,就在全市大会上叮嘱各级官员“高度重视经济、主动亲近企业”,并表示,“如果对经济发展不上心、不重视,很多问题就没法解决,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去年五六月间,无论在同区委书记们的小范围座谈中,还是市委全会这样的正式场合,他也一再重申,“淡化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质量的GDP。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
如今,再度围绕经济发展与区委书记座谈时,李强反复强调的,还是这句话。“不唯GDP,绝不等于不要GDP;考核评价中淡化GDP,也不等于淡化发展,而是要把更多精力集中到谋划高质量发展上来。”
此时谈话的语境,又有了新的变化。今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上海各区不同程度经受着经济下行压力。进入5月,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对一些出口份额比重较高的区而言,潜在的压力则会更大。
几周前,李强曾在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希望各区、各部门“在复杂多变形势下力争有逆周期的表现”。而一切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谋“发展”。
区委书记座谈会前,李强专门做了一番“功课”,请人梳理了2009年至2018年上海各区的财政收入增速和税源结构。分析显示,10年间,上海各区财政收入增速有快有慢,背后的增长动力则有所变化,一些区的新动能正在明显崛起,但新动能的培育力度尚不够均衡,占总体动能的比重,也仍有提升空间。
展示过一串数据后,李强表示,区与区之间增速快慢,固然有客观条件、基数等等影响,“但也与经济抓得紧不紧、实不实,新点子多不多有关。”对经济发展是否“上心”,在主观上是否充分用力,这是官员们需要不时提醒自己的问题。
“工作千万条,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第一要务是要落在实处的”,李强说,各区“一把手们”需要将更多精力花在谋发展、抓经济、推项目上,包括主动参与招商、联系企业。而整个上海,需要“营造一种上下一致抓发展的氛围”。
树立起这种抓发展的紧迫感,是上海干部的当务之急。但同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均有一个周期。官员们除了“上心”,还需有足够的“耐心”,保持足够的定力。
继近期多次调研和会议后,李强再次强调,上海各区需要在明确特色的前提下展开差异化竞争,瞄准适合自身土壤的好项目,而不是“你搞什么,我也要搞什么”;更要防止同质化竞争演变为一味的优惠政策比拼,从而变相推高竞争成本。
这样的定力,加之对于科技和产业趋势的充分研判,各区才可能找到真正合适的发力点,并使之成为“新亮点”。相应的评判机制,则需要更为明确的导向。
李强一再强调,对各区来说,经济的密度比单纯的规模更为重要,单位土地上的产值和税收,就被视为今后对各区进行考核时的一把重要标尺。而对区委书记和各级官员来说,针对他们的考核和管理,同样需要体现“发展导向”。
“要能鼓励干部抓发展,为干部做事保驾护航,精力也要腾得出来。”李强说。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将其从过多的“琐事”上解放出来。
市委书记特别表示,区委书记和有关干部们,不应被那些无谓的“陪会”捆绑手脚,“时间不能都花在开会上”。只有将精力放到了发展上,“第一要务”才不会沦为空话。
当然,在“第一要务”前,还有一条需要始终牢记的底线。
5月16日中午,昭化路一处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当日,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并要求全市“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最应引发反思的,正是此前被无数次强调的安全底线。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城市安全领域的任何疲劳、倦怠和松懈,都可能造成难以承受之痛。
而此刻,人们也许需要重温被李强多次打过的比方:“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