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为了年幼孩子而发愁的爸妈们来说,上周的这条时政新闻,值得细读。
9月19日下午,上海召开托幼工作现场推进会。市委书记李强率队调研位于闵行区的两家托幼机构,并作了近一小时的讲话。除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和多位市委常委、副市长外,上海各区的党政一把手以及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人,亦悉数参加。
这个现场会,延续了5月下旬“养老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的形式与规格。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特别叮嘱的“老、小、旧、远”民生问题,上海将陆续通过类似方式,逐一重点推进。
养老服务现场会上,李强曾表示,养老是上海绕不过去的“必答题”,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已经现实存在。托幼问题的性质虽不尽相同,但对各级党政官员来说,同样是“绕不过去”的课题。
相当一段时间来,低龄子女教育问题引发的关切乃至焦虑,已是舆论场上的显著现象。而在高层的布局里,托幼服务供给还有更大的联动意义。
“托幼”名下涵盖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0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3至6岁儿童学前教育、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校内课后看护服务。上海将其简称为“3个‘3’服务”,相当于囊括了整个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作“人们最牵挂的群体,也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
而其“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城市未来”,尤其是同作为城市中坚的中青年人才感受度密切相关,更使之显得“既重要又紧迫”。
就在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托育服务“1+2”文件,建立托育机构管理长效机制,并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鼓励集体办托儿所增加托班供给,将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托幼现场会第二天紧接着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再度重申要进一步推进托幼一体化,并支持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举办托育机构。
这也是现场会上明确的改进方向。与养老服务一样,托幼的“3个‘3’服务”,也有从无到有、从增量到提质的需求。
“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入好园问题。”李强说。这是针对学前教育而言,而在0至3岁特别是2至3岁幼儿托育方面,全市现有的托额设置与资源供给,同社会需求比仍有巨大缺口。
即便从无到有的小学“晚托班”,在今年3月明确将时间延长到下午6时之后,也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的看护这件看似很小,却令大量上班族头疼不已的事,李强曾在市委全会的场合特别提及,要求有关部门想出办法加以解决。如今成效初显之后,他又要求相关方面进一步考虑如何“看护得好”。
为“最柔软群体”服务,其要求在现场会上被概括为四个字:幼有善育。
做到这四个字并不容易,也绝非单一力量所能实现。在托底之余,政府的角色更需要从过去的包揽主导,转化为各方力量的引导者、平衡者;相应的工作思路与做法,亦需从过去的被动回应,转为主动对接需求、引导布局。
在现场会上,这些意思都被明确强调。也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托幼工作之于民生和社会治理全局,颇具范本意义。
李强在会上反复强调的,有“需求导向”,也有“体系构建”。这种体系,包括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家庭等多元力量;它们的整合与协同,往往需要打破一些固有观念,甚至推出制度性的创新。
如对校门内的晚托班,他就提出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引入公益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介入,为学校教师分担压力;对校内教师付出的额外劳动,则应认真考虑如何保护好参与看护服务教职工的积极性。而能否予以针对性的解决,考验的正是民生事务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愈是复杂的民生问题,愈是需要创新作为,这在今天的上海显得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服务“最柔软的群体”也好,服务其他各类群体也罢,需求本身的多样性,注定了供给方式的多样性。有时候,拿捏的手势需要“软”一些,更为精准地对接现实需求,并体现出强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另一方面,面对“老、小、旧、远”方面的强烈呼声,决策者和执行层,也需要坚定的意志,下更大的硬功夫。
托幼现场会次日,李强前往黄浦区外滩街道,调研指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并实地检查指导该街道宝兴里旧区改造工作。
7月8日,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期间,李强曾前往宝兴里,就进一步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调研走访,并主持召开党员、居民代表座谈会,通过解剖宝兴里这个“麻雀”,以点带面形成旧改调研成果,推动全市面上的旧改进程。
短短两个月两次造访,在市委书记的日程表中并不寻常。就在前两天,李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还曾专题研究旧区改造推进问题。而包括这两次调研在内,李强在不到一年半时间内,已有不下五次关于旧改的实地调研。
在“老、小、旧、远”中,“旧”历来被视作“老大难”,是民生难题,亦关乎城市空间的再塑与发展动能。而不同片区的旧改工作,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它们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动拆迁”,需要更多精准而有创新意味的办法,探索出更多的管用之道。
重访宝兴里,李强再度强调问题导向,要求“紧紧扭住制约旧改的瓶颈问题,一个一个抓紧解决”。而在解决具体问题之前,一个大前提需要明确:这件关系长远的事,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需要多算“大账”。
这本“大账”,包括经济账、民生账,更有政治账。李强说,要坚定信心决心,从政治高度、从对群众感情角度把握旧改工作,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几个月前的另一次调研中,他也曾表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对各级官员来说,这是一条“硬规矩”。“柔软”的手段,加上坚毅的决心,也就构成了上海人过去常说的“软硬劲”。既有刚性约束,又有柔性办法,从而刚柔相济——处理民生问题,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软硬劲”。
针对“最柔软群体”的托幼工作,也不乏刚性要求。如配套幼儿园与新建住宅的同步问题,现在有的开发项目先造能赚钱的部分,那些看上去收益不高的公建配套拖在后面,一拖就是很多年。对此,李强在会上特别强调,要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
而在更多方面,推进民生工作的紧迫感,来自干部们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上海干部们应该已经熟悉这样的话语——关于旧改,市委书记曾一再提醒他们设身处地,多算大账,绝不可把眼前困难当托词。“如果住在这些房子里的,是我们的父母、兄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