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2020年的第一周:上海为何“一定要快”

来源:上观新闻 2020/1/8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2

 

1

上海临港,特斯拉Model Y项目正式启动,首批国产Model 3对外交付。2020年1月7日,好消息让埃隆·马斯克当众跳起了舞,也为上海2020年的第一个7天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巧合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临港开工,恰是一年前的同一天。而在一个多星期前,按照特斯拉的惯例,上海新工厂在2019年年尾下线的首批国产Model 3交付给了内部员工。

从开工,到竣工,到投产,到上市,前后不过一年时间,上海和特斯拉再度创下行业纪录,亦再度诠释了曾被马斯克交口称赞的“上海速度”。

而在2020年的第一周,上海的几场“重量级”会议上,多次提到特斯拉项目及其背后的“上海速度”。

在这个特殊的年头,“速度”在上海,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2

这个开启新的一年、乃至整个“20年代”的一周,延续了不少传统,也有不少改变。

新年第一次市委季度工作会议比往年早了许多。1月3日,新年第二个工作日上午,沪上各区、大口的“一把手”们便被召集起来,探讨新年的“开局起步”。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表示,“今年开局太重要了”

一天前,大部分与会者刚刚参加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新年第一场大会。这场“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大会”范围更大,除各级党政官员外,大批企业家特别是民企、外企代表亦应邀赴会。

这是上海连续第3年,在工作开局之际就突出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此前两次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会议,都出台全市层面行动方案,明确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整年的重中之重。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进入了“3.0版”,大会的规模、规格依然相近,名称却有变化。

“暨投资促进”,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一是有效投资。几周前的市委学习讨论会上,它们被列为2020年上海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前者更被李强称作“经济工作最大的实践论”

在2020年的头上,它们的加入,显得意味深长。

3

在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稳增长”被称作新年“非常重要的大事”。在面临外部环境各种不确定性,并继续承受经济下行压力时,今年第一季度能否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和稳健走势,短期之于全年、中期之于“十三五”收官、长期之于未来十年,都将有深远影响。

季度之稳,首先来自开局之实。开局之实,则体现于具体的项目和投资,尤其是好项目、大项目。

从去年下半年起,高层就多次强调抓好项目、大项目的迫切性。特斯拉新车型项目的启动无疑算是新年的“开门红”。但在上海的理想里,特斯拉级别的项目不能只有一个。市领导在多个场合也表示,上海最缺的不是地,还是好项目。

“对于优质的重大项目,上海不仅不缺土地,而且会优先快捷地保证供地。”他说,“当然还有一条,不能浪费地。哪里都不能浪费”。

这方面,特斯拉就是一例。而反复提起特斯拉,也意在释放一个信号: “特斯拉速度”不能仅是个案,它需要转化成覆盖全城的、能惠及更大范围市场主体的“上海速度”。

 


4

从“特斯拉速度”到“上海速度”,有很多层内涵。一方面,适用于特斯拉的改革措施,应尽可能复制推广,上升到制度化举措,从而惠及更大范围,令更多企业受益。

另一方面,上海的各级官员,特别是各区、各经济部门的干部,需要建立起一种紧迫感,用对待特斯拉一般的态度,争分夺秒地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年前的市委学习讨论会、市委全会上,高层已经反复强调过今年开局的特殊意义。有一句话叫“开局就是冲刺”。这是一段哪怕一分一秒都浪费不起的时光,既是抢抓一些重大项目、重大机遇的窗口期,也是诸多重要工作打开局面的时机。

新年伊始,李强数次引用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要求沪上官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并再三叮嘱 “见事要早,行动要快”。

“行动快,效率高,就会掌握主动权,不然就没机会。”李强表示,上海曾有过“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历史时期,那种只争朝夕、快马加鞭的劲头放到今天仍不过时。

尤其在当下,越是下行压力大,越是好项目稀缺,越是必须勇于创新、主动作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李强告诉沪上官员,至少在两个方面要加快着力:审批服务要提速,促使在建项目尽快落地;设计推出的政策措施,亦需加快落地。

“落地不快,政策效应就锐减。”他说,此时的上海已经“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5

为此,1月2日的这场开年大会,除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还出台了新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投资促进32条”,提出九个方面的招商引资创新举措。

李强将其概括为“两端发力”:一手抓招商力量整合优化,另一手抓重点产业梳理聚焦。前者体现为“全方位招商”,将打造专业化政府招商、专业机构招商、“以商招商”、“引才招商”等四支力量,以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后者则体现为“全产业链招商”,通过全面梳理全市产业基础和优势领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未来产业的突破方向和技术路线,依托现有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进行补链、扩链、强链招商,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在此过程中,各级党政干部,都无法置身事外。在李强的设想里,包括他本人在内,上海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各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应当动起来,做到重大项目亲自挂帅、重要企业亲自联系、重点难题亲自协调。

“我们都要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招商员、上海城市的推介员。”这是他继“施工队长”之后,给自己和官员们的又一个新身份。

而对全上海的“招商员”们来说,时下的招商,同以往曾经习以为常的那种模式,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6

将投资促进同优化营商环境两大议题放在同一个会上,本身就有深意。

两件事,其实也是一件事。“优化营商环境是没有招商形式的招商引资,”李强说,“当前的招商引资,主要拼的就是营商环境。”

前后两天的会上,“确定性”三个字都被多次提及。李强表示,在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当下,最重要的,就是用已经确定的政策方向来促发展,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而无论对于宏观的经济,还是具体的项目、投资,最大的“确定性”,正在于公正、高效、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1月2日,李强在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大会上开篇就说,上海试图以这场大会“持续释放一个强烈信号”——与往年一样,优化营商环境被视作上海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而在连续出台举措,并在多个环节取得显著效果之后,这件事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

去年12月,上海市委曾就今年正式推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门安排过一次中心组学习。当时李强表达过的一个观点,此番又被其重申一遍。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他提醒与会者尤其是党政官员们,特别要防止三种倾向:“已经很好,无需再改”的自满情绪,“再改,也没有多大空间”的畏难情绪,以及“世行营商环境排名样本城市多了,压力没有那么大了”的懈怠情绪。

当上海将目光聚焦于世界级的优质项目,营商环境又被视作招商引资的最重要筹码时,主动对标世界最高标准,并时刻考量市场主体的需求和感受,无疑是当下的重要遵循。

一旦对标,就会找到可提升的空间。

7

2日的“开工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鞭策会”。李强在会上即点到多处亟需补上的短板,如部门间系统集成、数据归集、资源共享仍欠充分;一些行政审批环节的流程再造仍不到位等等。

他特别指出,在前期的审批改革中,有的仅仅注重“减时间”,却忽视“减环节”,仍存在不少隐性门槛。这类问题若不解决,企业的感受度将大打折扣,前期的改革成效,亦可能被减损。

他叮嘱各级官员们,“优化营商环境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对上海而言,这也与新一年的速度相关——发展提速,背后要靠改革提速。而改革提速,既要各级官员们自我加压,亦需要他们在涉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或是需要改变某种舒适的惯性时,敢于“刀刃向内”。

“企业家是用脚投票的,你不进步,人家就走了。”李强把话说得很直。

而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无疑是“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