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全球疫情下,上海的“防线”和“锋线”

来源:上观新闻 2020/4/2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1

  

一个用任何形容词都不足以描述的季度结束了。2020年过完了四分之一,很多人觉得三个月时间倏忽即逝,也有很多人觉得它比三年还要长。

对上海而言,这三个月确是一段没有喘息的时光。就在上周,上海针对境外疫情输入的防控措施经历了一系列升级,在因时因势权衡与筹备后最终明确,所有入境人员(除特殊情况外)统一集中隔离观察14天,并100%进行核酸检测。

新政的落地,意味着早已开始构筑的防输入“闭环”更趋严密。而在即将告别第一季度的当口,这些措施,也在开启一个新的阶段。

3月2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指出,境外疫情已在加速扩散蔓延,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已转向口岸,而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事实上已经成为“最前线”。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传达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一天前的政治局会议明确,面对目前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目前的疫情防控重点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力求“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

同时,各地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疫情防控常态化”是个新提法,背后有多重深意: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头,使得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考虑打一场新的“持久战”的准备。

这场持久战,既要守住前期花巨大代价取得的防控成果,亦要守住境外疫情输入的关口,更需要在巨大的防控压力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修复和提振,并时刻准备应对疫情对全球经济、全球治理造成的冲击,化解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

上海这样的口岸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多重的。从防控角度看,上海需要通过守住前线来守住“国门”;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上海更将率先直面外贸、金融等领域的影响,应对那些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

此时,如何“防守”,愈加成为一门艺术。

针对“外防输入”,李强曾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过“三个闭环”。28日,他又在此基础上,为上海概括了“四道防线”——境外、口岸、属地和区域联防联控防线,都需要“筑得更牢”。

 “境外这道防线,工作要向前延伸”“口岸这道防线,必须牢牢把住”“属地这道防线,一定要兜住底”“区域联防联控这道防线,要更好同周边省市协调配合、争取支持”,李强逐一分析说。

这里,有一些是先前已经着手构筑成型的;有一些是需要不断增加人力、物力来持续夯实的;有一些如属地,在新政推行后,工作重心会有转移,却不容松懈。也有一些,则是需要上海彰显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中心城市特殊身位的。

简而言之,四道防线务求严丝合缝,即所谓“无死角、无断点、无堵点”。“越是严阵以待、严密细致,越能让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安全安心”,李强说。

同时,筑牢防线,也需要有效协同、灵活应变、提升效率——就像足球场上一样,后防线要固若金汤,并非简单用人海战术死守,而要拿出各种有针对性的战术。

比如“境外防线”,对待众多在外的华人华侨、驻外机构和企业工作者,特别是留学生,理应给予主动关心、主动服务、主动帮助,做好沟通、释疑、抚慰、科普等工作,与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起渡过难关。

而一些手势的转换、资源的筹备——比如前阶段备受关注的集中隔离点,能否克服困难充分挖潜、充分准备,并让集中隔离点的改造启用过程尽可能顺畅一些,就很考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干部们的预判意识、担当意识和协同意识。

“目前资源可能会紧张一点,但困难是能克服的,风险也更可控”,李强说。要防住,前提是不退缩,这是面对防守任务时的应有态度。何况,上海需要构筑的“防线”,还不止于此。

全球疫情蔓延所造成的风险,已经超出公共卫生领域,波及整个全球治理体系。在国内疫情防控开展两个多月后,主动防范各类关联性风险,特别是全球经济停摆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金融风险,是摆在上海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上周中,李强在时隔半个月后再度召开企业座谈会,邀请10余位沪上国企、民企、外企负责人共商“突围”之策。他在会上表示,上海将抓紧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具体困难,积极推动破解共性问题的政策瓶颈。

周末的市委常委扩大会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上,李强再度表示,上海必须高度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要密切跟踪形势,聚焦市场变化和产业链恢复,强化精准研判”。

自2月起,为企业纾困“补链”,就被视作一个重点。当时中国尚在疫情高峰,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跟不上,是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

而今,全球疫情爆发导致的经济停摆,令“补链”成为更大范围的问题。如何在打通国内的小循环同时,着力打通全球的大循环,尽可能减少全球断“链”造成的影响,进而最大程度“守”住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盘,是上海的紧迫课题。

这方面,3月以来强调的主动走访企业、精准服务企业、有针对性地纾困解难,由“走企业”而“稳企业”的做法,无疑要继续提倡。

如李强所言,这也是一件需要“常态化”的工作,要“推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常态化制度化,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增强企业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让各类企业安心放心在沪投资发展”。

同时,上海亦需在一些领域主动出击,既寻找新的产业突破口和增长点,也通过更为主动的对外开放,寻找潜在先机。

李强在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表态,上海将“加快落实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动投资、贸易、研发便利化自由化”。此后他又表示,上海要从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变化、中央赋予新的使命和未来城市的功能定位,来谋划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在李强看来,眼下的疫情,可以被视作一次机会——是“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机会”,是“拉长板、增优势、提能级的机会”,是“锻炼干部、考验干部、发现干部的机会”,还是“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展示城市形象的机会”。

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中,最突出的仍是“开放”。显然,即便在外贸遭遇严峻挑战的当下,对开放作为城市立身之本的信念与坚持,仍是坚定不移的。

而既然视作机会,上海在有些方面需要固守,有些方面则完全可以“以攻代守”,甚至筑牢“防线”的同时,同步琢磨一些打造“锋线”的事。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上海曾经历过一段“从后卫到前锋”的蜕变。而在2020年进入第二季度的时候,这座城市或许正在迎来一场“既做后卫,也做前锋”的新挑战、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