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寻找上海的“新增量”

来源:上观新闻 2020/4/30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1

“五一”长假到来前一周,上海正式宣布,将开启一场规模空前的“购物节”。

从4月23日发布消息开始,“五五购物节”的舆论热度逐步攀升,各类打折信息和“抢货攻略”在媒体上铺天盖地,造节氛围之浓,称得上多年罕见。

4月2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五角场商圈和新世界城,围绕促进消费进行专题调研,并现场推介“五五购物节”。

“把人气聚起来,把商气汇起来,把消费提振起来。”在他看来,上海首创的这个消费节庆,就是要“最大限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进一步巩固,促进“回补”的需求日趋强烈,通过刺激消费来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复苏,亦被视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语境下,实现“六稳”和“六保”的重要路径。

近一个月来,“常态化”一词被强调再三。在度过最“吃劲”的时刻之后,“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已是时下的新任务,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新场景。这意味着,疫情防控的手势要变,却不能一味地“松”,有大量需要固化、优化、机制化的任务。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复苏节奏,亦要在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下进一步加快,并如中央最新指出的那样实现“全面恢复”。

这种全面恢复,并非完全复刻疫情前的状态——疫情的冲击,在有的领域已经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一些传统的结构和模式亦被打破。要“回补”,一方面要尽力保“存量”,但更大的努力,需要努力开掘“增量”。

“五五购物节”所要实现的消费回补,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买买买”,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因疫情被压制的消费需求,会在此时原封不动地重新释放。更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把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甚至将过去未曾预见的需求创造出来。

也是因此,李强在“促进消费回补”前,专门有一句话:“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大力培育和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新的消费增长点,背后指向新的经济增长极。李强在两周前表示,上海当前应当“科学研判变量、全力稳住存量、努力做大增量、坚决做好减量”,促进消费就在“增量”之列。同时,他亦特别强调,上海要“把握在线新经济、大健康产业等新机遇,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壮大新兴产业”。

新产业、新经济、新需求、新消费……其间的密切关联,往往就是“增量”得以产生的奥秘所在。而要谈论“消费回补”,显然绕不开经济升级,特别是时下大热的“在线新经济”

4月23日下午,“五五购物节”的消息发布同时,李强召开了疫情以来第三场企业座谈会。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与会者,清一色是沪上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掌门,涵盖生活服务、电商、网络文娱、信息服务、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他们中的不少人,不久前刚刚与李强有过交流——在近3个月内,市委书记曾造访数十家沪上企业,其中几乎囊括了上海在互联网产业领域所有“头部”企业。几天后关于消费的调研,又与其中不少企业产生关联——五角场商圈同哔哩哔哩、小红书等线上平台的合作,以及拼多多在新世界城进行的直播带货等,均得到肯定。

他在调研时表示,上海要以“五五购物节”为契机,用足用好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联动,既让平台和企业把握机遇做大做强,也让各大商圈做出“地标文章、流量文章、联动文章”,“既有吸睛的颜值、也有过硬的品质”。

此前,李强在多家消费类互联网企业调研时就表示,完全可以利用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经济等优势,在线下消费暂时疲软时“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最大限度恢复和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而在更大层面,做强“在线新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已经明确的、带有战略性的产业方向,并被视作对冲疫情影响、撬动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新增量”。

“在线新经济是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重构,不仅是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创新,更是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不仅是行业和领域的拓展创新,更是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上周的座谈会上,李强明确表示,在线新经济是“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

不久前,上海针对无人工厂、在线电商、在线电服等重点领域,专门出台《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以求全力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而自2月起,李强就一再表示,上海应当鼓励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化危为机”,新一轮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培养产生新的“参天大树”。

“上海发展在线新经济特别是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具有良好先机和独特优势。”上周的座谈会上,李强对在座企业家表示,上海将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硬核科技圈、活跃用户圈、行业生态圈、企业朋友圈、发展带动圈”等多个“圈”,进一步提升企业集群集聚度,并丰富行业生态链。

同时,上海亦要加大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为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提供更友好的监管、更有力的保护、更广阔的场景、更开放的数据——总而言之,是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在线新经济发展的上海高地”,并让在线新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周,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上海历史上首次为知识产权保护召开全市大会,提出“全力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成为全球知识价值实现的一片热土”

这个“高地”,同过去诸多“新高地”之间颇具关联。除了“在线新经济”,上海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亦提出过打造“高地”的愿景,而产业高地背后支撑的,必然是制度与环境的高地。作为产权保护核心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

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当下的突出任务,而要稳住基本盘,甚至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除了需要紧急的政策措施,更要充分彰显坚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和意志——高规格的大会,旨在传递这样的共识。李强同时表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枢纽门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不仅事关这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更事关国家形象,事关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需要凸显制度的刚性,亦需要充分的前瞻性,而发展“在线新经济”与之密切相关。

“上海推动‘在线新经济’,要在数字版权等保护上做好前瞻性布局。”李强在会上表示,上海要聚焦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展会、专业市场等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并率先研究探索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相关的很多问题,目前还有一连串问号,甚至没有经验。但发展“在线新经济”和各类“新增量”的过程,本身就是破解一个个问题的过程。而既追求眼前可见的变化和增量,亦同步进行深层制度探索、提供制度支撑,本身就是上海的特长所在、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