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的一周,上海的“复苏”迹象愈加明显。
上海迪士尼在上周初重启,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首个恢复开园的迪士尼乐园。
而在上周末,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成为目前全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
“全球首个”和“全国唯一”,不同程度折射上海的作为与身位,也各自被赋予某种信号意义——既表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正在进一步恢复;亦展现在全球经济变数加剧时,上海对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不移。
以开放立身,是上海历来的定位与品格,经历疫情冲击之后更需凸显。这不仅关乎长远的城市功能,对短期的经济复苏,亦有特殊作用。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近期曾连续对马斯克等多位外企巨头表示,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我们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
新揭牌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就提供了直接注脚。这里是目前国内贸易便利化程度最高、政策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区内企业将获“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监管便利。
一个多星期前,李强曾专门前往洋山海关和洋山国贸中心,听取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筹建工作介绍。他指出,这里应当“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进一步探索监管模式创新”,并更好依托信息技术赋能,支持推动新片区实体经济实现更大发展。
而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后,上海亦将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相关政策和制度在区内全面落地,并加快集聚产业功能,推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高端制造等在区内集成发展。
以更大开放力度构筑更优制度环境,由此吸引更大规模、更高能级的优质产业项目,促进整座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这是上海谋求经济复苏的基本逻辑。上周出台的另一项新政,同样落脚于此。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前一天,上海宣布出台《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包括“4个1000亿”(即1000亿元先导产业基金、1000亿元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1000亿元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信贷专项资金和1000亿元园区二次开发基金)在内的引导政策,以撬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重点领域的项目集聚。
根据沪上产业部门的设想,这些新政,旨在“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亦是重申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去年以来,李强曾在多个场合释放过这样的信号。
同时,此举亦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关键之举。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语境下,要对强调已有三个多月的“两手抓”进行新的理解,几条“链”正是一个着力点。
制度创新空间需要再造,产业链也需要再造。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特别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了研究,强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会议同时强调,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协同复工复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5月18日,李强在主持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特别表示,上海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其中重要方面,正是“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
“要充分发挥上海优势,加大攻关攻坚力度,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李强说。而在上周中,他在前往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沪上高校检查疫情防控和复学复课工作时,亦特别指出,要“把握大方向、找准突破口,以技术路径创新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力争取得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几天后,上海举行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李强就“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一核心议题再度表示,上海需要加紧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贡献上海力量”。
他亦表示,这座城市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抓创新”,探索出一条路径,能够“把研发作为产业来做、把技术作为商品来做”。同时,李强也强调,上海仍要坚定不移走开放创新之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显然,大变局下的上海,需要有更为复合的视野。一方面,要向外看,通过持续进一步的扩大开放,寻求更大的机遇和发展扇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内看,通过着手补足自身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定性。后者既是为了夯实自身,亦是在一个特殊层面上为全国乃至全球作贡献。
对上海乃至全国而言,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辩证法。而这种视野和发展方法上的“内外兼具”,本身亦与上海的城市精神与品格相契合。
疫情之下,需要提振的不仅是经济,亦有整座城市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前者偏“硬核”,后者则是“软实力”。而无论软硬,“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都应当贯穿始终。
5月13日,上海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李强在讲话的伊始,特别阐述了前阶段“抗疫”过程中方方面面展现的城市“精气神”。
“这场大灾大疫、大战大考,是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他详细列举说,在驰援湖北武汉的最前线、上海防控救治的第一线、后勤物资的保障线,在入城口、入境口、家门口、隔离点等各方面,大家争分夺秒、冲锋在前、加班加点、守望相助,“这种特殊时期、危难关头展现出来的精气神,这种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大彰显,正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也让人们深切感受了上海的城市之光”。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乃至有朝一日终会到来的“后疫情”时期,这种“城市之光”,需要体现在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于具体的项目与政策,亦体现于每一个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