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机构上周初在上海诞生——7月上旬揭牌的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承载了多重期许。
一方面,上海意在借此推动旧区改造进一步发力。6月中旬,先后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全市旧区改造工作推进会议就明确,上海将“创新机制体制,加大政策供给,积极担当作为,形成强大合力,以细致的工作、精准的政策、管用的招数推进旧区改造工作”。
新设立的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将成为全市统一的旧区改造功能性平台,统筹盘活资金等关键资源,具体推进旧改和城市更新项目实施。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为城市更新中心揭牌时表示,各区和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排摸梳理、了解需求,“加速推进各项配套政策落地”。
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语境下,旧改加力提速,被视作“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同时,在“稳增长”被视为重中之重的当下,这也是撬动发展的一个特殊引擎。
而对上海来说,需要寻找的撬动支点,当然不止这一个。
最近一周,各地陆续揭晓经济“半年报”。上周中披露的全国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经济已经由负转正,在疫情带来的强冲击下,“企稳回升”势头显著。
上海经济亦呈现复苏势头。7月21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下降2.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众多数字中,二季度工业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11.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6.7%,上半年实到外资增长5.4%,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13.4%等,均呈现出向好趋势。
上周中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了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汇报。会上形成的基本判断是,上半年的经济走势符合预期,尤其是5、6月回升迹象明显,有的领域正在“逆势上扬”,新经济带来的新动能亦在持续释放。
但同时,财政、工业等方面仍然承压。一方面持续向好,一方面挑战严峻,这构成了当下上海经济的真实处境。亦是因此,李强主持的这场市委常委会会议再度重申,上海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半个多月前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一大关键词也是“稳增长”。李强当时表示,第三季度应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只争朝夕抢抓进度”“尽最大可能补上上半年耽误的时间”。
抢抓进度,有赖长短结合。从短期而言,投资拉动和消费促进需要加力;推动既定政策落地见效、力保微观主体的方针,亦被反复强调。
李强在上周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就表示,上海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走访企业机制,更加精准有效服务企业。同时,上海亦需花更大力气,通过更具针对性的服务,留住并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届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也于上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特殊形势下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李强在会上表示,进博会要“越办越好”,重要一条就是“把办好进博会融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的全过程,持续打造消费热点,以更大力度招商引资,精准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
换言之,上海需要抓住眼前一切可用的平台和机会,为经济持续回升打牢基础、增强动能。同时,一些中长期的改革、调整和布局,亦需在当下着手进行。
有时候,解决某些“近渴”,也需要用一些“远水”,用未来反观当下。
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李强专门提出了三组“双向发力”的关系,以求在新的形势与格局中找准上海的发力点。其背后,都是既关乎当前,又事关长远发展的课题——
其一,“坚持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时发力”,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则要创新消费模式,通过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新模式赋能,扩大市场需求。而供需的对接适配,得到特别强调。
“现在到了下决心转型升级的时候。”李强说。早年在上海成型的汽车、钢铁、石化等“六大产业”,应当“有与需求端匹配的变化”,需要通过果断转身实现突围。
而一个个重点产业如何转身、如何突围,又如何明确新的战略,并围绕新的战略开展布局,其间能给出怎样的制度供给,就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道特殊考题。
其二,“坚持扩增量与优存量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另一方面要充分盘活各类存量资源,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改等,提高产出效率。同样,这需要前瞻性的规划布局,并给出富有力度的改革和制度供给。
其三,“坚持服务国内大循环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发力”,则意味着城市功能的持续提升,而这有赖于同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的深度协同。
“积极推进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畅通循环”的提法首次见诸报端,其中也可见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希望打开的新扇面。一旦与长三角、与华东地区的循环更加畅通起来,不仅上海能更好扮演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角色,长三角、华东地区也能更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体现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些方面着手破题、谋篇、布局,是对上海各级官员的现实考验。“半年报”发布之后,他们更需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