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严峻挑战中,上海如何成为“开路先锋”

来源:上观新闻 2020/9/3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1

如何“开路”,又何以成为“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后,上海需要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再度思考这样的问题。

上周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在上海成立。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首次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表示,一体化示范区应当“率先实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而构建“充满活力的长三角创新核”

两周前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而长三角需要发挥三大作用之一,就是“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开路先锋,本来也是中央对上海的一贯要求。2018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上海,均要求这座城市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上海要在此方面扮演的角色,显然应当是“先锋中的先锋”。

习近平曾指出,上海应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聚焦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尽早取得重大突破,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能“策源”,才能“开路”。某种意义上,创新策源能力的高下,决定了上海乃至长三角作为“开路先锋”的实力与能级。

而对正在打造科创中心的上海来说,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的外部形势,正在带来更特别的考验。

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李强就强调,上海和长三角要“在更深层次推进深化改革、更高水平扩大开放上勇当开路先锋,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推动产业创新上勇当开路先锋”。

点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显示了使命之特殊。对上海来说,如今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担纲全国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更应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积极有为,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

这事关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高下,并且直接关乎诸多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整座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表现。能否在这方面带好头,亦检验上海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考验中心城市的担当。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不仅要尽可能掌握领先技术,亦要更大程度面向市场打通技术转化的渠道,让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当务之急,正是通过创新补足产业链短板,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安全,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能级的提升。

今年2月开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就被频频提及。上周,李强赴松江区的半天调研,亦专门聚焦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提升。

“要紧紧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地位,更好参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李强叮嘱这家集成电路企业说,要瞄准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方向,强化技术主导,加快创新突破,切实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这可以视作对各类创新企业,特别是重点领域企业的普遍期望。随着全球疫情的扩散和经贸领域的变数,稳链、固链、强链日益成为上海在产业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

而对上海而言,在这方面的“开路”与“突破”,本身也是一个“全链条”的过程。

李强对此提炼了12个字:“优生态、拉长板、提能级、强供给”。一方面,掌握关键环节、核心环节,占据高端地位乃至追求“尖端”突破,是一个鲜明取向。这符合上海多年来的产业发展导向——有限的空间和资源,需要更多聚焦于一些堪称“命脉”的领域,通过掌握关键来引领全局。

其上周造访的G60脑智科创基地、超硅半导体、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等项目,均着眼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已被上海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调研松江前一天,李强会见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时就表示,人工智能是事关未来竞争力的“硬科技”,也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上海将为此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强化政策举措精准对接,从而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和产业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任务。

他亦希望,这个旨在为上海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而成立的机构,能够“进一步汇聚顶尖人才,强化协同攻关,开拓前沿领域,注重应用驱动,充分激活源头活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实现这些,需要针对基础研究和底层创新加大投入,并不断做实基础研究的“基底”。对此,上海已在多个场合明确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攻关的决心。 

在松江的G60脑智科创基地,李强再度强调,“专注基础研究,将为未来产业发展更好赋能”,要着眼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牢牢把握领先优势,不断强化创新突破和高端引领,全力打造标志性的科创平台,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另一方面,上海也需要通过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筑更为全面、有机的创新生态,实现前沿技术对关键产业、关键产业对相关产业等多重赋能作用,进而构建出高集聚度、高能级、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8月10日,李强走访沪上多家科创企业时就曾表示:“我们看重创新企业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超越引领和对行业上下游的带动力,还有在更大场景的广泛应用,对其他产业的赋能能力。”

8月21日,在上海市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合作的现场,李强也表示,上海愿与兵器工业集团一道拓展合作空间,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强化技术协同攻关,建设示范应用高地,“推动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而在2个多月前,他在闵行区调研时特别造访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专门过问园区围绕头部企业进行的“产业链招商”,并对其中头部企业同多家中外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促产业链发展的做法表示赞许。

上海不少区域如今都在推行“产业链招商”模式,其指向的正是一个更为成熟的产业生态,及其由内而外激发的内生动力。

在松江,李强最后一站造访的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硬科技”企业,却代表了某种“全生态”的发展方向——该项目整体建成后将吸引入驻一批全产业链影视企业、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集群,正是得到李强鼓励的思路。

这背后,亦契合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策略:发挥“龙头”的集聚、辐射、引领优势,通过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各环节的相互赋能,畅通内外循环,提升整体竞争力。

也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上海更能凸显“开路先锋”的作用,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

这是需要前瞻性和专注力的事情,亦需要在当前全球合作受阻的情况下,用更大努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合作、协同创新。

“上海要创造条件、集中力量,聚焦重点领域,加紧布局一批高能级平台,促进开放共享、协同攻关。”李强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开放这个基本立场非但不会改变,还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学术交流、数据共享、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建好平台,促进共同参与、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