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进口食品规模同比增18.1%

来源: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19/09/11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2

过去十年,特别是过去一年,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有多大?

这里有一组数据或许可以略窥端倪:不久前,海关总署和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消费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食品规模同比增速为18.1%,比上年高7.1个百分点,金额首次超过700亿美元,而10年前仅为167.8亿美元。可见,进口食品正在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博会发现商机

进口食品从“尝鲜”到“常态”,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魔法在推动这个神奇效应的产生?“这当然离不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作为食品进口行业的深度参与者,上海昌晓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原对此深有感触。

去年初,一听说首届进博会要在上海举办的消息,王兆原就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打听国外食品参展商的信息,准备参展报名资料,寻找更多合作伙伴……特别是在与主办方“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更加坚定了昌晓食品参与首届进博会的信心。“这是独一无二的机会,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击。”王兆原深信。

首届进博会的顺利落幕也的确没有“辜负”王兆原的期待。在进博会食品展区,王兆原用敏锐的商业嗅觉捕捉到了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广阔商机。“现在国家提倡‘一带一路’,而且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食品,中国消费者对目前进口甚少的发展中国家的食品会更有新鲜感。”

因此首届进博会开幕没多久,昌晓食品就与参展的某泰国食品出口商一拍即合,成功拿下泰国知名食品品牌“老板仔”海苔的中国代理权,为企业赢得新的业务增长点。

贸易“铁三角”促增长

新的签约合作的确令人兴奋,但到具体操作层面,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关卡”却逐渐成为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大障碍”。原来,不少进口商在结算时会选择出口商国家的货币,但发展中国家货币属于小币种,总是面临着汇率波动较大的问题。比如,昌晓食品与泰国食品出口商的订单就以泰铢结算,在操作时就不得不面对小币种购汇难、汇率波动大、交易手续费高等一系列难题。

“原本兴奋的心情和公司可预见的新增长点,差点被外汇结算难题全部‘搅黄’。”王兆原说,“还是好在有进博会。”在距离食品展区不远的服务贸易展区,王兆原发现像渣打银行这样的外资金融机构普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同时还具备外汇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终于让我看见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首届进博会的效应从场内溢出到了场外。6天进博会展期结束后不久,渣打银行根据昌晓食品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了一套基于购汇、进口分销等全流程环节特点的进口结算及外汇服务解决方案。比如,提供专业信息指导,帮助企业在合理点位成交;让企业足不出户完成所有购汇业务;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外汇市场专家咨询服务等。

经测算,半年多来,渣打银行为昌晓食品定制的一揽子方案帮助企业显著降低了购汇成本和外汇风险。“‘大障碍’解决了,新的增长点也的确帮助我们在今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王兆原透露,今年上半年,昌晓食品实现销售额约7000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80%。

渣打中国中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庄澔表示,进博会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集中获取海量知识与信息的平台,特别有利于国内的广大中小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寻找新的商机。

“首届进博会后,随着更多扩大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的逐步落地,特别在国外食品出口商、国内食品进口商,以及保障贸易环节顺利进行的各类金融机构等市场要素形成‘铁三角’的背景下,食品进口中国就逐渐不再成为难题。”一位金融机构贸易行业分析师指出。

来源:解放日报

[声明]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