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从“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走出去的智障人士都开启了精彩的“第二人生”:有的在上药集团工作已满7年;有的在五星级酒店就职;有的找到了人生伴侣;还有的甚至走上了国际舞台。这些原本被锁在家里的智障孩子,如今能自食其力、闯出一片天地,这离不开“张心亚助残工作室”志愿者团队多年来的悉心“铺路”。
日前,由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开展的宣传推选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落下帷幕,“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被改变的人生
智障人士张心蕙今年31岁。工作了5年,她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朝九晚五”上下班,上网购物,和朋友见面喝茶。即使父母出差去北京1年半,她都能独立生活,还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张心蕙的妈妈吴女士笑着说:“阿拉心蕙现在不要太能干哦。”
然而,来到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之前的张心蕙并不是这样的,智力障碍使得她性格内向,不愿与人对视,更何况交流。“我最初的心愿只是想让心蕙开朗一点,闷在家里总不是回事儿。”吴女士说。
在阳光之家,张心亚很快发现了张心蕙的特长——跳舞。然而,学习之路并没有那么简单。每教一个动作,张心亚都要抓着心蕙的手,反复纠正。但是往往今天纠正了,明天又做错了,只得重复再来。在张心亚的耐心指导下,心蕙从只会一支舞到会跳数支舞,这让心蕙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变得自信的她逐渐开朗起来。为进一步帮助心蕙树立自信,之后但凡有接待、演讲之类的活动,张心亚都鼓励她去参加。张心亚把演讲稿一句一句读给心蕙听,逐字教会她准确的发音和演讲技巧。张心蕙的演讲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变得更有自信了。
带着从阳光之家获得的自信,张心蕙的“第二人生”顺利启航。她通过区残联劳动服务所的就业推荐进入某电子设备公司工作。今年,张心蕙更是取得了业余大专文凭。“我从没想到心蕙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母亲吴女士说。张心亚告诉记者,每天,阳光之家的学员们根据智残程度接受不同的训练恢复,学习跳舞、吹长笛、画画、手工劳动等课程,“这些简单的劳动培训,既可以协调学员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劳动观念。”这些活动充分挖掘出智障人士的潜能。
此外,阳光之家还组织轻度智障人士以及有能力的学员参加一些计算机、点心师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这些都为智障人士开启“第二人生”提供了帮助。“阳光之家是一个平台,让智障人士建立自信心,更容易‘冲’出去。”张心亚说道。
学员的“第二妈妈”
“张老师,侬来啦,阿拉都想死侬了。”张心亚一走进阳光之家,学员们就冲到门口一把抱住了她。十几年来,张心亚和学员们一起排课桌椅、学习,成了学员们的“第二妈妈”。
如今在上药集团工作并且已经成家的陆乐当初也是由张心亚这样带出来的。当被问起和妻子闵芳的恋爱经历时,30岁的智残人士陆乐面露羞涩,摆着手说:“没什么可说的。”张心亚把纸笔递给陆乐,柔声说:“乐乐啊,闵芳名字怎么写啊?写出来给我看看好伐?”陆乐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下了爱妻的名字。陆乐和闵芳的爱情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年这对小年轻还曾经闹过分手。智障青年能够遇上爱情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张心亚不忍他们就这样放弃。于是,她耐心劝导他们,一有活动就极力撮合他俩组队,甚至还找来双方家长劝他们和好。爱情的十字路口有了张心亚的“助攻”,陆乐和闵芳终于修成正果。工作使他们变得自信、爱情使他们变得有活力。
如今,张心亚助残工作室和曲阳路阳光之家的“毕业”学员中已有20位成功就业。张心亚坦言,多数智障人士心理、生理康复道路依旧漫长。她表示,阳光之家和助残工作室的宗旨,就是帮助更多的残疾孩子走出家门,对他们开展精神关怀,提高生存质量。这条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