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虹口有哪些创新举措?嘉宾:在整治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在技术方面,创新运用了太阳能曝气推流系统和泵站一体式净化设备。在提高水质净化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源投入。在机制方面,一是通过建立居民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听取居民对水质情况、水环境治理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运用到整治和管理工作中。二是建立了水务执法联勤联动机制,区市政和水务管理中心、区城管执法大队、区环境监察支队共同制定联合执法计划,每月进行一次联合执法或巡查。在管理方面,不断发动群众共同治水。在部门、街道的共同引导下,河道周边居民自发组建了“义务护河队”,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成立了“河道整治突击队”,帮助河道养护单位做好河岸清扫、保洁工作等,还通过发放护河宣传册、组织周边中小学生开展河道保护活动等方式,动员更多市民加入河道保护志愿者行列,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主持人:上海汛期雨水较多,对于河道的水质有影响吗?嘉宾:现在对虹口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泵站放江的问题,城市雨水管网汇集大量的城区道路雨水,还夹杂着生活污水,一旦由泵站集中排放至河道,很容易造成污染,尤其是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高,因此汛期河道水质往往较差。
主持人:虹口的管网雨污混接情况严重吗?有何措施?嘉宾:中心城区导致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就是雨水泵站放江和雨污混接。虹口地处中心城区,且人口密度大、房屋设施老旧的特点比较明显,因此,我们特别注重解决雨污混接对水环境的影响问题。根据分工,小区内的雨污混接调查、改造由区房管局负责实施;区建管委主要是负责市政管网的雨污混接调查、排摸。今年2月以来,本区已正式启动对区内6个分流制排水系统,包括曲阳、东体育会路、江湾东、江湾西、大名和汉阳的雨污混接调查排摸工作。理论上计划调查管道143.6公里,检查井位6794个,包括废弃排放口47个,其中水量监测及水质分析点安排了188个。整个排摸工作争取在10月底前完成。在排摸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雨污混接点,将及时进行改造,进一步削减通过市政排水管网进入河道的污染物。
主持人:在重拳整治的同时,虹口有哪些长效管理机制?嘉宾:为了巩固河道治理成果、提升滨水环境品质,各部门、街道将共同抓好长效管理工作。环保部门会负责做好日常水质监测,定期发布水质监测报告;区建管委将加强河道的养护和保洁工作,及时打捞清理水面漂浮物,修补沿河防汛及休憩设施等;各执法部门将加强监督执法,对各类违法违规排污行为依法从严执法;各街道则落实属地责任制,结合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强河道巡查、监督、处置力度,并加强宣传引导,动员鼓励公众参与共治并加强社会监督。
主持人:有网友说河道不仅仅是一条河道,它与沿岸资源也是息息相关的,长远来看虹口是如何规划河道沿岸资源的?
嘉宾:虹口“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今后将依托虹口港、俞泾浦、沙泾港等水系,深挖虹口水岸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连通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四川北路商业街区、音乐谷及北外滩地区,形成从鲁迅公园到外白渡桥、外滩连为一体的都市水系旅游休闲带。按照区委、区政府积极拓展沿河“亲水、滨水”功能的要求,区建管委目前正加紧牵头研究规划方案,未来将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打通全区河道沿岸防汛通道,进而开展全区沿河慢行系统建设,让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
主持人:打通全区防汛通道和打造沿河慢行系统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
嘉宾:分步骤推进。打通防汛通道的第一步,就是借今年河道综合整治之机,拆除沿河违法搭建等。各街道前期排摸统计了全区河道沿岸10米范围内合法建筑数据,区建管委将在此数据的基础上,会同区规划、房管等部门研究制定沿河合法建筑总体处置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逐步通过征收等方式打通防汛通道;结合河道治理和防汛通道建设工作,同步启动沿河亲水慢行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前期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启动了虹口港三期整治工作。还通过征集市民、居委、街道各类人士的建议和意见,力求把更多百姓的诉求和要求融入实施方案中。
主持人:目前有哪些实质性建设工程正在实施?
嘉宾:2017年我们重点实施的河道景观步道和防汛墙改造工程主要包括虹口港滨水景观步道贯通工程、虹口港老闸拆除及防汛墙改造三期工程、俞泾浦齿科材料厂防汛墙改造工程等。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研究确定并启动了虹口港防汛墙滨水景观步道建设,工程范围从四川北路起沿俞泾浦、虹口港到黄浦江边,全长约2.2千米,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四平路至汉阳路)、二期(四川北路至四平路)工程已分别于2013年7月、2014年底竣工开放。目前建管委正在组织实施一期、二期连接段(四平路人行通道)和三期(汉阳路——东大名路)工程,预计到2018年底,虹口港沿岸滨水景观步道将全线贯通,提供给市民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