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老土地”的曲阳情缘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8/12/27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3


家住25楼的鲁卫国,每天都会习惯性地眺望一下远处的东方明珠,也会经常下意识地瞄一眼楼下不远处的曲苑。“曲苑这里老早是一条河,河的边上就是我们鲁家巷!”


对鲁卫国一家来说,曲阳新村留下了他们的童年足迹,是他们挥洒青春的舞台,更孕育着他们的未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曾镌刻下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


前身是“乡窝头”


当年的鲁家巷,隶属于宝山区五角场公社,鲁卫国就是土生土长的鲁家巷人。他记忆中的鲁家巷,有一条静静流淌过村庄的小河浜,既灌溉了农田,也哺育了逐水而居的一百多户人家。“村里有姓张、姓王、姓鲁等七个家族,我们鲁家是个大家族,所以村子就以鲁姓冠名了!”


跟中国无数个普通村庄一样,鲁家巷也是夏日里蛙声阵阵,秋天一片丰收在望。平日里,一帮堂兄弟在河里捉鱼摸虾,在泥地里摸爬滚打,鲁卫国的童年是欢乐的。鲁家巷的“外甥女”俞玉丽,那时每到周末就跟着姆妈来鲁家巷看外婆,和表姐妹一起踢毽子、搭房子。在她的记忆中,鲁家巷“只有一部70路公交车通往市区,周边统统是农田,就是‘乡窝头’啦!”


鲁卫国、俞玉丽,当时的他俩也许从来没想到过,未来的人生路会在这里再次交集。


新村里的新生活


1978年,鲁家巷要动迁了,建造“曲阳新村”。消息不胫而走,鲁家巷沸腾了。“太激动了!我们第一家签了动迁协议!”同年8月,建造曲阳新村的第一根桩在鲁家巷打了下去,鲁卫国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兴奋地绕着新村工地转了又转。彼时,他已经是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第二医院的职工了。


1979年的春节,在老家浙江新昌,插队落户的俞玉丽也是跟自己的奶奶一起度过的。这个春节让她记忆深刻,因为远在上海的父母来信说,“政策开放了,侬可以回来啦!”听闻这一消息,“激动啊!我终于可以回上海了!”当年 4月,俞玉丽拿到了调令,已经在浙江农村待了6年的她终于踏上了归程,顶替妈妈成了纺织女工。


1980年的春天,鲁卫国拿到了曲阳新村的新房钥匙。搬离鲁家巷的两间平房,丢掉马桶和煤球炉,鲁家祖孙住进了曲阳新村的崭新公房。“50多平方米的新公房,两个大房间,独立厨卫,厨房里通了煤气,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鲁卫国用“飞跃”来感慨1980年的变化。让他想不到的还有,这一年,他在俞玉丽舅舅的介绍下,跟回沪不久的俞玉丽“轧朋友”了。花前月下,你侬我侬,两人的脚印,留在了曲阳新村的角角落落。


1981年,俞玉丽带着12床新被子,正式嫁入了鲁家。“纺织厂的小姐妹们来看新房,眼红得伐得了嘞!”因为当时很多上海市民家里还没有独立的厨卫,都是几家人家合用一个厨卫空间。新村里的新婚生活甜蜜而又幸福,“便当”是俞玉丽最深的感受。1983年2月,小平同志来曲阳新村视察时曾到过的知青菜场,就在她家附近,买点小菜走两步就到了。“侬今朝买小菜了伐?”“买点啥菜?” 走在小区里,都是熟悉的鲁家巷人,对话也格外亲切。有点好吃的,总是端来端去,小叔家在楼上,阿姨、舅舅家在楼下,日子就在这“端来端去”中越过越顺溜。


1982年2月,鲁家迎来了新生命,他们的儿子鲁曜出生了。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让生活又有了新的期盼。


扎根多年服务社区


1996年,俞玉丽成功考取上海市第一批专职居委干部,她当上了曲一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牢记小平同志“你们生活好了,我就放心了“的嘱托,她把辖区900多户居民的冷暖记在心头,主动上门了解居民的需求,挖掘社区内的志愿者资源,组织“曲一知识女性医疗队”,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提供医疗咨询,整个社区祥和安宁,曲一小区也成了首批市级文明小区。


鲁曜也在新村里一天天长大了。他记得那时,妈妈牵着他的小手去小区里的幼托所、小区对面的幼儿园上学,同学们都是新村里的小伙伴,打打闹闹间,自己就成了小学生。每天,他跟邻居小伙伴相约去小区里的学校,林荫小道留下了他们挂着钥匙上下学的身影。直到上初中前,鲁曜都没怎么离开过曲阳新村,他最欢喜到马路对面的曲阳影都去玩,跟新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那里打游戏、买零食、看电影,“那里是阿拉曲阳的中心”。后来,那里又开了家乐福,开架取货,要啥有啥,“那可是阿拉曲阳居民最欢喜去的地方”。一直到现在,每到周末,鲁曜还会经常约上儿时的小伙伴,去家乐福曲阳店楼上k歌、吃饭。


2006年,俞玉丽退休了。很快,她又被聘为新建成的曲阳路街道文化中心副主任。从购买设备到引进合作机构,她样样亲力亲为。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老年人可以在此唱歌、跳舞、学钢琴,孩子们可以学英语、钢琴、古筝,曲阳人的文娱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


2007年,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先后来到曲阳新村,俞玉丽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性的时刻。国家领导人对曲阳新村如此重视,她连声感叹自己“非常幸运”。


2008年,俞玉丽出任曲阳路街道第一市民驿站站长。驿站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便利,一楼开设了便民服务中心,水电煤缴费、政策咨询一条龙;二楼是卫生站,居民有个头疼脑热,都可以来这里咨询、配药;三楼的托老站让高龄老人有了去处,免去了上班族的后顾之忧;四楼的食堂尤为火爆,周围的居民都爱来这里“搭伙”。曲阳的老人都欢喜来市民驿站,“一到11点,饭菜飘香,这里就排满了来吃饭的人!”


心里认定“曲阳最好”


“兜兜转转,还是阿拉曲阳最好!”2001年,8号线曲阳路站开建,鲁卫国、俞玉丽拿了动迁款,却又把新房子买在了曲阳地区。前几年,生活改善,他们又主动换房,新家仍然安在曲阳路边上。老俩口说:“阿拉曲阳交通便当,这里十几部公交车开往市区各个方向,地铁8号线、3号线,想去啥地方便当得不得了”。


在曲阳路街道图书馆上班的鲁曜自称是“老曲阳”,他说,同学、朋友、亲戚都在曲阳,上班碰到来图书馆看书的老人家,明明家住运光新村,靠其他街道图书馆更近,却非要走上十几分钟来曲阳路街道图书馆,“因为我们就认‘曲阳’这两个字”!如今,俞玉丽也跟其他老人一样,喜欢去市民驿站转一转、吃个饭,再去文化中心上上老年钢琴课,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


“以前曲阳路5米多宽,600多米长,现在变宽了、变长了”。四十年间,鲁卫国一家也从最初的两间平房搬进了140多平方米的新公寓。看着曲阳路上一辆辆疾驰向前的小汽车,他不禁感慨:“是改革开放,带来了阿拉一家门的生活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