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初心”多媒体情景诵读剧首演

来源:上海虹口门户网站 2018/1/12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2


1月10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大礼堂座无虚席,各年龄层次的观众都期待着一出有意思的“身份大转换”。原来,一出名为“海上初心”的多媒体情景诵读剧正要进行首演,而这出“身份大转换”的主人公,是来自虹口各行各业的12位85后青年。他们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红色剧组,用红色文艺的方式讲述党早期的故事,也在讲述红色文艺的当代新篇章。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副总裁陈雨人,《文汇报》社副总编辑王勇,区委副书记洪流,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强,区政协副主席郭启文出席。来自虹口中、小学的政教主任、高校团员青年、各年龄段的社区群众等400余人观看了演出。


从朗读者到“小戏精”


“我是时代的尖刺!”《血字》的诵读者章沛立的话音刚落,舞台上传来“啪”的一声,让不少现场观众吓了一跳,原来,这只是舞台的枪声音效。章沛立说,相比较于去年单纯的诵读,这次情景诵读表演则是将自己完全代入进《血字》的作者殷夫的情感中,这一点在舞美效果和灯光布置上也得以充分体现。


在“海上初心”剧组微信群里,演员们都习惯戏称自己为“小戏精”。来自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倪芳磊说,自己原先只是代表检察院团员青年参加了一场朗读比赛,却一不小心变成了一名戏剧“演员”,这个华丽转身让自己也吓了一跳。原来,这出戏剧的前身是去年8月虹口为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举办的一场名为“红色经典青春诵”朗读大赛。当时在千余支团青组织推选出的1200余个作品中,有12位诵读者最终杀入决赛。在半决赛中,来自上海市话剧艺术中心的四位导师在感受这些诵读者表现的同时,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与其简单地朗诵,不如将红色作品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这些业余诵读者开始了各自的戏剧生涯。


如今,倪芳磊从一个诵读许广平《最后一天》的朗诵者,变成了扮演许广平的演员,她说,穿上旗袍的一刻,仿佛更深刻地感受到许广平对鲁迅先生深沉的敬仰。投入表演中,让每一个演员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和冲破旧社会的决心,他们逐渐入戏,成了观众口中的“戏精”。


从纸上经典到“戏剧党课”


本次《海上初心》多媒体情景诵读剧的诵读作品,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活在虹口的作家写下的红色经典。里面有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先生的《一种云》,也有爱国作家丁玲女士的《五月》,还有国歌填词人田汉先生的《毕业歌》。这些革命先驱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早已为人熟知,但能够细品其中滋味的青年却并不多。这些作家为何要在那个时间点创作那样的作品,成为本次演出要追寻和说明的要素。


导演、编剧及演员们最终将目光聚焦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存亡之际,红色作家创作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五月》节目中扮演纺织女工和报童的两位中共四大纪念馆工作人员说,过去经常走过外滩,却从没有想过丁玲作品的场景,“恬静的微风,从海上吹来,踏过荡荡的水面;在江边的大厦上,飘拂着那些旗帜:那些三色旗,那些星条旗,那些太阳旗,……这些风也吹着从四面八方,……风打着他们饥饿的肚子,和呜咽着妻儿们的啼声。”仿佛能看到90年前的上海,多元而奢华,却也充满黑暗与压迫,让她们心中震撼。当这些文字串联成一出剧时,它们不再是单一的一篇篇文字,而是一出用各种作品描绘出的近代中国奋斗史,正渐渐从纸上经典变成了一出戏剧党课。


从文艺青年到“红色文化传播者”


其实,除了这次演出的12人外,还有一些诵读者正在成为第二梯队的成员。这些年轻人都是极具情怀的文艺青年,他们过去活跃在安福路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里,活跃在上海音乐厅的曼妙音符里,他们中大多数也未曾想过会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的研究生周丹和她的社区民警搭档张鸣都是90后,他们一起合诵了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的作品《别了哥哥》。周丹说,能够诵读一首原版是中文的红色诗歌,对一个俄语系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说明爱国主义革命情怀是可以超越语言的。发自心底的灵魂共振和情感共鸣,成了这些年轻人共同的心声。于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成为虹口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成员,当问起来自虹口城管滨江中队诵读《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张沪宁,为什么在忙碌的工作中愿意投身于红色文化建设中,她说,当阅读这些经典时,发现左联作家创作作品时的年龄不过20岁到40岁,和我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可是他们却在为国家奔走,为民族奔忙。在和平时代,青年人也应该记住这种精神,这才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了解到,创排这出戏,是希望用文艺的方式感染更多青年参与红色文化建设,传承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和革命先驱的理想之火,建设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此外,虹口还将陆续通过出版书籍、开发文创产品、规划红色线路等方式,让红色文化在虹口焕发更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