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在楼房侧面的“小腰包”消失了,居民不再提心吊胆地从下方路过;占据公共区域的违法搭建被健身器材等公用设施取代了,居民又多了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居民区里存在多年的“老大难”违建问题逐步解决,源于本区全力推进“六无”居村创建工作。
截至6月底,本区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464处、145955余平方米,共有175个居民区通过“六无”居村创建工作验收,创建率高达82.9%,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其中,四川北路街道、曲阳路街道、北外滩街道完成了“六无”居村创建,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整治“动真格”多年违建终拆除
“弄堂里的这些违建都已存在二十多年了,以前也常常听说要被拆除,但一直未能成功,没想到这次真的拆掉了。”居民张阿姨说。“六无”居村创建带来的环境变化,让四平路上浙兴里居民区的居民们感受颇深。
据了解,浙兴里居民区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上海现存较早的石库门里弄之一。自九十年代起,因生活设施缺失、房屋面积狭窄等原因,部分居民便把目光投向了公共区域,私自在晒台、天井、弄堂过道等地方搭起了一座又一座违法建筑。经年累月,浙兴里从一个充满海派文化印记的老式里弄,逐渐变成违法搭建的重灾区,安全隐患突出。
“六无”创建工作伊始,四川北路街道便将浙兴里纳入“必整必拆”名单。但在街道城管队员上门口头告知时,不少搭建者认为违建是正常生活所需,而且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不愿配合拆违。为此,街道相关部门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致意见:违建必须拆除,并做到“拆除一户、影响一片”,让观望者不再心存侥幸。同时,街道城管中队以弄堂内违建面积最大的搭建者为重点突破口,不仅找来房屋原始结构图,指明违建事实,而且选派专人多次登门向搭建者讲解政策,最终说服其同意拆违。据悉,6月上旬,浙兴里居民区公共通道部位的违法搭建已全部拆除完毕。
该拆除的绝不手软,但对于困难居民,帮扶工作的及时跟进,也让执法有了温度。据介绍,其中一间违建的搭建者是一位在部队负伤的退伍军人,由于伤残的原因工作并不理想,一次意外又致使其中风,现已瘫痪在床,家庭生活确有困难。为此,街道相关部门同步启动帮扶工作,成功为其申请到帮困款,缓解了这户家庭的生活压力。
无人机助力隐蔽违建现原形
上半年如此喜人的成绩,既得益于本区坚决而不留余地的整治力度,也离不开智慧手段的强大助力。
自本区开展“六无”居村创建工作以来,各街道城管中队率先将无人机巡查应用到拆违工作中。据介绍,位于四川北路1885号的嘉廷酒店,从外观上看是一座23层的商务楼,但城管队员在利用无人机巡查时发现,酒店的第23层并非大楼原始建筑部分,而是业主利用彩钢板等材料私自搭建的,用于办公和出租等经营性活动。
四川北路街道城管中队随即会同相关部门与业主约谈,并发放拆违告知书。目前,总面积约800平方米的“第23层”已被全部拆除。据悉,前期排摸时利用无人机巡查建档、拆违期间无人机全程跟拍、拆违后无人机不定时复查,现已成为区城管执法局拆违工作中的三大重要环节。
区拆违办、区城管执法局在对全区211个居民区进行地毯式排摸时,还借助“智慧城管”系统,将发现的违法搭建全部拍照建档,实现“一居一档”,违建成功拆除后方可“销户”。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区城管执法局将继续试点融入新的智慧手段,进一步加强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常态化、长效化治理,力争在10月底前,完成年初制定的22万平方米拆违目标,做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执法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