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区西南角的一条小马路——吉林路上,一排大气、庄严却又不失温度的沿街门面引人注目。透过那一扇扇明亮的落地玻璃,能够清晰看到里面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黑底红字的窗口显示屏,一旁硕大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由本辖区居民出任主角的宪法宣传视频。
踏上几级台阶,跨进的便是面积达440多平米的平凉路司法所,门口迎宾的是上海首家引入社区、能够回答超过3万个日常法律问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法。
“这么方便、周全的法律服务真是太好了”
近年来,平凉路司法所建起了线上“公共法律服务站室联动”、“人民调解员”等若干微信群及法狗狗手机APP服务平台。而吉林路56号,则是整个辖区“1+17”(街道+居委)线下法律服务的一个综合实体。
人民调解庭、心理咨询室、宣告室、法治讲堂、法治文化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老韦调解工作室”是这里的一抹亮色,上海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则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其打造社区法律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后援团”。
置身接待大厅,一目了然的公告公示、服务承诺、联系方式、便民信箱、法律图书角等等,不仅提供着日常的方便,更是透露出暖心的人文关怀。
前台,全天候安排法治专员、人民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专职人员接待,随时解答居民疑问,提供综合法律服务。前台解决不了的,则快速落实到强有力的后台。
这里,每天的来访者、求助者可谓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慕名而来者。有些居民甚至把这里当作长见识的“课堂”,没事也会坐在接待厅里“旁听”前台接待员们的“如是说”,谓之“多听听,多晓得一点”。不少居民由衷感叹“这么方便、周全的法律服务真是太好了!”
仅今年11个月,平凉路司法所就接待了来自本区本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咨询、求助1500余起,接待3200余人次(其中本街道占50%),代书法律文件2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
“平凉路司法所的温暖我一辈子忘不了”
七月的一天,家住平凉路75岁的沙阿姨冒着酷暑来到平凉路司法所,话没说几句,已经泪流满面。
原来,沙阿姨在2015年动迁中与丈夫共同认购了一套动迁安置房,然而新房还没住上,丈夫却不幸突然病逝。经办机构以其丈夫死亡无法签字为由,拒绝给她新房钥匙。与此同时,根据继承法有关规定,只能继承八分之一产权的沙阿姨的儿子却坚持要一半产权的份额。于是,包括两个女儿在内的家庭成员间对遗产继承分配无法达成一致,拿安置房钥匙的事情便耽搁下来。
看着邻居们一家家住进了新房,焦急万分的沙阿姨开始跑房屋征收公司、开发商及物业公司,终是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沙阿姨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平凉路司法所。
接待人员一方面安抚沙阿姨不要过急、防止高温中暑,另一方面随即找来调解员、律师、法治专员等,第一时间开始了“专家会诊”。紧接着,接待员专程走访房屋征收公司,了解相关政策;调解员则及时做沙阿姨儿子的工作,不厌其烦地讲法讲情讲理。但因其家庭的客观原因,其儿子始终坚持要继承房屋的一半产权。
为尽快解决沙阿姨的实际问题,司法所人员群策群力,最终由法治专员为其代写诉状递交法院,提出将原安置房变更为沙阿姨一人订购、遗产暂时不予处分的方案。与此同时,调解员又多次做其子女工作,为法院当庭调解打好基础,终于使沙阿姨及其子女达成一致协议。
从7月到11月,从酷暑到寒冬,平凉路司法所的接待员、调解员们先后17次接待沙阿姨,近30次联系其本人及其子女苦口婆心做工作,每个环节都当成是自己的事情。
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沙阿姨终于拿到钥匙、住进了新房。不久,沙阿姨专程送来了锦旗,她深情感慨道“平凉路司法所的温暖我一辈子忘不了”。
其实,这只是平凉路司法所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今年来,司法所共调解纠纷860余起,涉及金额 104.3万元,调解成功率100%,获赠锦旗10面,被评为“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家门口的活动接地气,很有获得感”
在平凉路,还有一项活动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那就是持续三年、举办近百场、受益人数2万多的“法治在我身边”主题法宣活动。
这不,初春的早晨,乍暖还寒。9点刚过,居民小区广场上已是彩旗飘扬,“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等大条横幅挂在广场四周。不一会儿,近200张椅子已是座无虚席。随着欢快的腰鼓声,竞赛团队先后入场,将开始激烈的角逐。
“订婚有没有法律效力?”“继承从什么时候开始?”“酒后驾车会怎么处理?”每场100多道关于婚姻法、继承法、交通安全法等的必答、抢答题,都会掀起全场参与的热潮。活动中,抢答声此起彼伏,知识讲座引人入胜,居民们自编自演的《闯红灯》、《文明遛狗》等一大批贴合实际生活的法治小品也不断亮相。
如此这般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走进活动”的创意,极大提高了参与积极性,得到一致好评。居民群众纷纷点赞“家门口的活动接地气,很有获得感”。
一芽知春,一叶知秋。平凉路司法所将不负众望,不负当下公共法律服务如火如荼、欣欣向荣的好时代,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