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指数”发布

来源:上海杨浦市人民政府 2017/11/16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3

如何用一个数字来衡量上海某个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是众创空间的数量,地方财政科技经费的支出,还是本土科创企业对创新环境的直观感受?11月15日,2017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暨2017年创响中国上海站——创业服务新业态论坛在上海杨浦长阳创谷拉开帷幕,上海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创业创新指数报告在该活动的主题峰会上重磅亮相。

在上海的双创示范基地里,有海量的指标与创新创业相关,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指标来构成指标体系?这是搭建指数框架的首个难题。杨浦的双创指标体系借鉴了国际上众多经验:日本森纪念集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指数》、美国的《硅谷指数》等都成为杨浦双创指数的参照系,力求让上海的指数能与国内、国际的同类指数横向可比。

把脉双创发展 提供借鉴经验

双创要素、双创环境、双创成果、双创影响力是构成“双创指数”的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发展出2到3个二级指标,共形成30个二级指标,构成“双创指数”的指标体系。

“这4个一级指标之间是以投入和产出关系作为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的。”负责指数研发的上海数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继军教授告诉记者,其中投入部分包含双创要素与双创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影响着创新创业的形成;双创成果和双创影响力则构成产出部分,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让双创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

30个二级指数,大部分采用官方渠道获取的数据,这就带来如何把涉及双创的各个部门的海量数据整合起来的难题。“除了来自发改委、统计局、科委、商务委、金融办、财政局、税务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十几个政府部门的数据以外,课题组还采用了线下调查的方法。”区发改委副主任张天炜介绍。

杨浦“双创指数”首次尝试用创新主体的感受来评估地区创业与创新环境,而并非仅仅依赖客观数据。从杨浦区内1万余家企业中随机抽取500家企业作为样本,通过电话进行访问,每次访谈中提出10个问题,让企业负责人讲述自己的主观感受,最终形成了杨浦“双创指数”中最引人注目的10个主观感受指标。

“将宏观指标、线上数据与线下调研结合起来,在同类型指数制定上是一次创新。”指导指数制定的上海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吴和雨表示,创新创业本身就是对传统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的突破,因此在核心技术领域以外,相关的企业感受、环境设施、政策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杨浦“双创指数”在传统以定量为主的指标体系上加入了很多定性指标,将定量和定性结合,在全市的指标体系中属首创。

张天炜表示,杨浦区是上海首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历时一年编制这套指标体系,一方面是为了给杨浦的创新创业环境“画像”,寻找不足,继续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全国兄弟省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双创”为杨浦带来了什么?

2013年起杨浦区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4.4%,2015年财政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7.13%,位列全上海第一;2016年杨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9%,高于全市的3.8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那么,这些投入都产生了什么?

经过指标测算显示,以2013年作为基期,杨浦区“双创指数”从2013年的100(基期赋值)上升至2016年的151.0,增幅高达51%。其中,2016年较上年增长16.5%,成为历年增速增长最高的一年,双创发展增速逐年提升。此外,各分项指数也均有提高,其中以双创影响指数增长最为强劲,从2013年的100增长到了2016年的153.1,较上年增长22.8%。“双创影响力和成果的增幅比要素和环境明显,这也表明,创新的要素和环境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来改善,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进取,还需要厚积薄发、沉得住气。”张天炜表示。

近年来杨浦区各类双创载体面积(含老厂房改造)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杨浦区各类双创载体面积已达到162.3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园区(含老厂房改造)面积占据各类双创载体总面积的94.3%。同时,如长阳创谷等园区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和扩散,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备案数占上海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至2016年,杨浦已初步建成各类“众创空间”61家,约占上海市总量的12%。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授牌为9家,占全市的20.5%;市级众创空间授牌为16家,占全市的14%。

而在双创评价方面,企业对生活服务设施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办事效率的评价,选择“非常好”和“较好”的比例依次为72%、70%、68%。“企业家们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打分高于政府政策,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张天炜表示,这也体现出企业对生活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敏感度更高,未来杨浦将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创新创业便利度、提升城区整体环境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