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新常态下,浦东面临新机遇。
“如果说21世纪第一个十年浦东最大机遇是综合配套改革,那么第二个十年最大机遇毫无疑问是自贸试验区。”上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点明了浦东特色的“新常态”,新常态要求有新思维、新作为、新水平,新常态意味着新动力、新机遇,浦东要更好适应。
25日召开的新区第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会会场上,到处是坦诚、热烈的讨论,既有立足全局的新观点、新思路,也有着眼基层的新探索、新建议,整个会场洋溢着奋发有为、二次创业的积极气氛。
自贸区辐射效应充分与城市发展融合
自贸区说到底是体制创新,在自贸区辐射浦东的新背景下,还能不能用原来的方式做工作?
区委委员傅红岩回答:“肯定要改,要革自己的命。”自贸区对政府最大的考验是怎么放手,怎么理顺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激活企业活力,激活社会活力,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应对新常态。
比如,新形势下已经明确地方政府不能以公司形式融资,那么,自贸区建设需要的大量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怎么办?区委委员孙童认为,通过自贸区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境外资本成本低,再加上目前正处于建材价格历史最低时期,浦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可能面临第二个黄金十年。”
“自贸区不应该被困在铁丝网内,而应该充分与城市发展融合,推动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城市功能深度优化。”区委委员许健一席话引起强烈共鸣,与会委员纷纷表示,自贸区对全区的影响,从“辐射”到“铺开”,推动浦东贸易结构由货物贸易转变为服务贸易。
候补委员舒榕斌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一是通过复制森兰已有的“前店后库”模式,加大自贸区的贸易对接力度,允许保税商品自由展示交易;二是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形成直接进口商品通道;三是加大资源对接力度,区镇两级联动招商,通过加强自身实力,对重点项目形成吸引;四是普及自贸区各项落地政策信息,发动全区抓住自贸区辐射效应发展经济。
科技创新成为“四个中心”的支撑
“科技创新中心应该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分组讨论中,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命题,委员们达成了共识。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时,往往带有“近视眼”与“势利眼”,只看到体制内或是大企业,但其实真正创新、有活力的更多是民营中小微企业。
在认识到企业是创新主体之后,浦东主要关注具有全球布局的研发中心、具有全球市场的企业、以及具有世界级团队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核心区进行招商时,需要有眼光、视野和判别能力,去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这样的能级和影响力。
发挥沿海发展带的中心城镇带动作用也成为委员们的讨论焦点。区委委员管小军提出:“浦东应该更加注重城市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建设。通过把川沙、合庆等具有文化积淀的古镇打造成浦东历史文化窗口,加上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溢出效应,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以促成产业转型联动,最终形成国际人才高地,助推科技创新中心。”
基层管理创新战略战术都重要
今年初,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1号课题。候补委员沈健说:“我最振奋也最关注的就是区镇联动的改革列为全市的试点。
与张江园区高度融合的张江镇,更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张江镇有可能成为上海市第一个“摆脱”招商引资“包袱”的镇;张江园区、张江集团在接过“招商任务”的同时,也扔掉目前背负着的城市综合管理、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的“包袱”,由张江镇一手承揽,各司其责,术业专攻。
“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区委委员邓捷认为,好的战略还需要有好的战术来实现,基层管理创新战略战术同等重要。“园区、集团、镇各自的边界在哪里?怎么调动三方的积极性?”他说,“建议列一个责任清单,明晰责、权、利,把头开好了,才能复制到别的镇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