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创业投资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国资创投机构在其中并没有“垄断”的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国资创投体制改革与破局的探索也在“加速”。
日前,由张江科投和“张科领弋”基金共同投资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宜明昂科签下了业内大单,斩获数千万元人民币的专利授权费和可观的产品上市销售分成。
记者注意到,“张科领弋”基金正是从张江科投,这个国资创投机构走出的,第一个由直投团队独立融资和运营的基金。该基金的创始合伙人于晓勇曾任张江科投医产业投资总监。
不能让好项目“擦肩而过”
尽管张江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就围绕创业企业的需求,逐步建立了风投、小额贷款、孵化器、创新学院等机构。但是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兴起,在张江园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民营风投机构、众创空间,集团原先各自为政的服务资源已经无法适应。
2014年10月,张江集团以张江科投为母体,整合旗下小额贷款、孵化器、药谷平台、创新学院等服务创业创新的要素资源,组建投贷孵学平台。自此,张江科投从单一的科技投资功能,转向“投贷孵学”的组合拳模式。
但是作为国有投资机构,张江科投依然面临一些优质的项目因为国资投资流程相对复杂而“擦肩而过”的现象。
有一个投资案例,对张江科投管理层触动颇深:
张江园区一家从事蛋白药物研发的企业,公司同时有多个创新药物在不同阶段,最快的产品即将启动海外临床,投资团队很看好这个项目。但是相较于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国资创投必须要经过资产评估和国资备案等环节。时间一长,创业团队失去了耐心,这笔投资最终也未能做成。
然而就在上个月,这家“擦肩而过”的公司已经被某个医药上市公司战略并购,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其实,就在我们还在走流程的档口,就有一些民营创投嗅出机会,准备拿出真金白银投资了。”时任张江科投医产业投资总监的于晓勇表示。
为了能尽可能减少一些遗憾,张江科投选择了直接投资和子基金投资“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强直投团队的培养,通过投贷孵学组合拳,深耕张江,做好项目直接投资,分布在张江的8个孵化空间是投资的信息触角和流量入口,投贷联动的模式,可以为创业企业量身定制更有效和成本更低的融资方案;另一方面,以投资子基金的方式,投资投资人,深化与投资领域的专业团队合作,学习和借鉴市场化运作模式,共享投资信息和投资经验,扩大共同投资的可能性。
“内部人”成为“合伙人”
在创投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的于晓勇一直在寻找一个做基金管理人的合适机会,恰逢彼时鼓励具备条件的投资团队独立募资,成立市场化基金,张江科投作为基石投资人予以支持的改革探索道路逐渐明朗。
去年11月,于晓勇的名片上还是“张江科投投资总监”,而如今,他的身份已经成为“张科领弋基金创始合伙人”。“张科领弋”基金由张江科投发起成立,按照国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架构设计,国资不控股。投资行业为生物医药、转化医学领域。
“内部人”转身成为“合伙人”,于晓勇正式“走出”了张江科投,开启掌舵“张科领弋”基金的新航程。
仅半年,“张科领弋”基金已经有两个项目投资尘埃落定:一个是与张江科投共同投资的宜明昂科;另一个是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宜明昂科落户于张江科投旗下的医孵化空间——张江药谷平台,纽脉医疗落户于张江国际医学园。
宜明昂科自从获得投资后,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核心技术逐渐获得业内认可。研发场地从最初租赁张江药谷平台的一个小房间,扩展增加了产品研发实验室、细胞制备实验室。
“我们接受‘张科领弋’基金是因为,在张江多年,互相的了解程度是和一般的投资机构不能比拟的。”宜明昂科生物创始人田文志表示。
探索从未止步
虽然离开了张江科投,但是于晓勇和张江科投的联系并未就此“斩断”。“张科领弋”基金办公室就在张江药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一起”,不变的是继续并肩作战。
业界评价“张科领弋”基金的诞生,是充分利用了张江丰富的项目资源、孵化空间资源、政策资源,结合市场化的运作,让基金的投资价值放大,实现国资、社会化资本共同获益。
因为在市场化的机制和压力下,投资团队所承担的职责和业绩奖励会促使其更好地进行项目决策和管理。同时由于审批决策简单、投资程序简化,也使得投资团队能将精力更多地投入项目本身的前景和运作。
在完全市场化的投资行业,颠覆和创新时常在上演。国有创投机构唯有不断改革,抛弃“自己人”、“内部人”的传统观念,只有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才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功能。
种子基金引导,激励机制的逐步完善,支持具备条件的投资团队独立募集基金等等,国资创投机构在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的道路上探索从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