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6日,主题为“携手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将在上海举行。一周时间内,将集中推出多项主题活动。其中,电影周的开闭幕式、“影视与德育”影视教育论坛、学校影视教育教学成果体验与展示活动这4大“重头戏”,将在浦东举行。
电影周如此“青睐”浦东,与新区在影视教育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不无联系。经过10余年的积淀,如今在浦东的校园里,电影这门光影的艺术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全国影视教育实验区”的浦东,多年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优秀影视作品中的育人要素,引导未成年人参与丰富的影视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观赏思考中,引导未成年人感受电影的艺术魅力,加强道德的认知,进而不断引领中小学生在影视创作、鉴赏、评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助推其健康、快乐成长。
因校制宜 打造“一校一品”
当下,观看影视作品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载体。小屏幕所反映的大世界,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巧妙选材、恰当利用并发挥其教育意义,成为一大新课题。
早在2005年,浦东就通过参与市教委的“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等活动,将光影艺术的种子播撒到中小学。如今,影视教育活动已深深植根于浦东校园,每年浦东学生优秀影片的观影率和影视活动的参与率均达到100%。2015年年底,新区被教育部命名为10个“全国影视教育实验区”之一,是上海唯一获此命名的区。
浦东现有中小学(含中职校)300余所,在校生近35万人。针对地域广、学校多的特点,新区在推进影视教育的过程中以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因材施教和坚持资源整合的“三坚持”,将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每学年的教育教学计划,每学期由教育局遴选推荐适合青少年学生观赏的优秀影片,并在经费上确保每名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4部优秀影片。师资是教育之本,对于影视教育同样如此,新区十分重视影视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影视教育教师的培训、教研活动。
此外,新区还引导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设计和实施系列化的影视教育实践活动,并鼓励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发展形成“一校一品”,涌现了一批影视教育特色校。浦东中学积极尝试依托校史文化,把百年老校的丰厚校史资源转化为影视教育资源;莲溪小学以“阿拉上海人”影视配音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觉走进优秀影片;建平中学的金苹果电视台创作拍摄了多部记录学生校园生活的微电影;陆行中学北校挖掘影视育人资源,拓展德育活动课程;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则带领学生走进上海电影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了学生影视教育的第二课堂。
资源整合 探索“4+4”合作模式
要让中小学影视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在探索和优化影视教育工作机制的过程中,浦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合”。
“合”是指将有形和无形的优质影视资源进行整合,除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新区还创新性地提出“4+4”合作模式,即通过“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署-学校”这四级分层推进,四个教育署同步实施管理,从而确保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在“合”的同时,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还突出一个“实”字,做到“三定期”和“三同步”:即定期研讨、定期学习、定期培训;资料积累与整理同步、研究学习与师生成长同步、活动实施与成果展现同步。此外,在工作积累上强调一个“推”字,除了定期举办影视教育工作交流、队伍培训、评优等活动,还将各类影视教育优秀成果汇编起来,通过推广把活动探究转化为活动成果,把活动成果再次转化为新的教育活动。
多方的共聚合力,让浦东的学生影视教育结出累累硕果。2014年1月,一部“浦东制作”的儿童公益电影《寻找声音的耳朵》,被国家教育部、广电总局选为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10部优秀儿童电影之一,并被列入上海市及浦东新区中小学电影观摩推荐目录。这部由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戏剧表演团的指导老师担任导演、学生团员参演的儿童公益电影,不仅是国内首部儿童音乐剧电影,还应邀参加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9届好莱坞中美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的展映及评选活动,成为新区影视教育结出的最亮眼的一枚硕果。
此外,新区中小学生还在各级影视活动评选中收获颇丰,仅2015年和2016年,浦东学子在上海市组织的学生微电影创作拍摄、影视微报告、影评征文、影视配音比赛、影视六格画创作、校园影视特色活动案例评选等活动中,共获各类奖项98个。今年11月,新区影视特色工作案例“三个融入三个优化着力推进浦东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学生微电影作品《我想飞得更高》在全国青少年学生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学科育人 影视教育走进课堂
多年来,新区鼓励各中小学结合校情和学生情况,在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3类课程中,积极探索将影视教育有机融入常规教育教学。
在国家基础型课程中,一方面,不少学校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影视素材,以提升课堂的丰富性,拓展学科教学的外延,比如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开国大典》、南汇中学的语文课《阿Q正传》,在课堂上引用了电影片段,通过影视元素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另一方面,不少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结构,对影视教育进行分层设计,小学生着重通过赏析的形式,重点提升其影视艺术基本修养;中学生则以扩大影视知识面为主,深化其影视艺术品鉴能力。
在拓展型、探究型两类课程中,老师们选取适合的影视元素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建平实验中学刘丽秋老师的心理课《萌动的青春》,巧妙利用影片《谁的青春不迷茫》的青春元素,和学生共同探讨青春期话题。进才中学童岚老师的艺术课《电影〈城南旧事〉再演绎》,邀请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再现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鼓励学生自导自演自拍一部相关主题的微电影。
关注内心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感染一代人、激励一代人。新区与时俱进挖掘影视教育的内涵,坚持每年一个主题,润物细无声地分层分类开展系列化的影视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丰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常规活动持续开展。每年,新区都会举行学生影评征文、校园影视活动特色项目评选等常规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搭建了平台,展示各自的观影感悟,同时也给了学校交流、展示影视教育经验成果的机会。
特色活动推陈出新。近年来,新区推出了一系列影视教育特色活动,如“以微见实”:学生微电影的创作拍摄、微报告的展示、微影评的凝炼等,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互联网影视”:影视微课、影视微报告、数字故事等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究、交流、演绎;“创意设计”:影视六格画创作、影视海报设计等活动,让学生们得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荧屏声秀”:影视模仿配音、创意配音活动以及影视歌曲传唱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电影艺术。
社团活动规范管理。基于区内良好的学生影视社团运转情况,如今,新区已经成立了包括学生微电影社、学生电视台、摄影社、影视后期制作社、戏剧社等在内的168个校级学生影视社团。这些影视社团不仅给学生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培养出一大批校园影视活动爱好者。目前,新区正尝试探究学生影视社团的星级评比机制,加强学生影视社团建设的科学化,引导社团发展的制度化,巩固社团活动的规范化管理,督促和引导各学生影视社团良性发展。
未来,探索影视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均衡发展将是浦东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两大重点。今后,浦东将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影视教育活动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扶持和资源共享,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推进影视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