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用地紧缺生态节地葬成趋势 新区相关奖补政策即将出台

来源:浦东时报 20150403 发布时间:2020-09-16 浏览量:14

3月20日,福寿园海港陵园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百姓公祭,今年有56个家庭选择了生态葬。3月29日,汇龙园举行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在鲜花和风车的衬托下,11户家庭将亲人送归自然。近年来,生态葬不再是一个新名词,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浦东的殡葬用地已经所剩无几,传统墓穴已用近7成,传统墓穴将在7-8年内供应完毕,在这样的情形下,生态葬、节地葬必将成为趋势。为此,记者对浦东几大生态节地葬式的集中地进行了走访。

最美的室外壁葬群

清明将至,家住普陀区的王女士一家来到汇龙园扫墓,王女士去年为母亲选择了墓园新推出的景观壁葬。“这片壁葬群设计挺别致的,以蝴蝶和玫瑰造型装饰,周围还有大型喷泉造景,没有一般壁葬群那种压抑感,这也是我母亲生前的愿望。”记者了解到,这片以“星梦蝶源”为名的景观壁葬群去年2月份才开始售卖,前期200多个格位已经销售过半。目前,L座和K座已全部建成,格位总数可达到1000多个。工人正在进行格位的细节处理,记者注意到,逝者的名字镌刻在玫瑰花瓣或是蝴蝶翅膀上,肖像则安放在铜制小格窗里,小格窗平时可以关上,既起到保护作用,又提升整体美观性。据介绍,围绕喷泉池,星梦蝶源壁葬群还将拓展,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这片景观壁葬群将达到2500个格位,满足市民的需求。

汇龙园总经理丁国钧说,沪上各大墓园都在开拓壁葬形式,但怎么做一直是个问题。节地是趋势,但也要考虑市民的需求以及墓园的整体效益。经过多方考察,汇龙园引入了梁祝化蝶的文化元素,并通过细节设计提升壁葬群的整体艺术水平。壁葬上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都是精心制作的,既是铭牌又是装饰,视觉效果非常漂亮。

最早的宁静室内葬

走进天逸静园玫瑰园,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一座度假酒店,大堂宽敞明亮,几顶遮阳伞下若干个休闲茶座。若不是抬头看到“慎终追远”这几个字,时空交错的感觉还会继续下去。

天逸静园玫瑰园由加拿大设计师规划设计,主建筑为椭圆形西式建筑风格的五层室内葬大楼,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可容纳室内葬格位5万多个。天逸静园总经理时泰明告诉记者,这栋室内葬大楼2004年建成开放,当年,人们对室内葬还比较陌生,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影响,刚刚建好的玫瑰园几乎无人问津。“当年,销售人员可费劲了,几乎天天到社区商业区散发传单,一些员工还动员家里人把身后地选在这里。”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环保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玫瑰园开始被很多人接受,现在每年的销售量稳定在900格左右。

玫瑰园室内葬不同于一般的骨灰堂,每个纪念室都采用四周帷幕落地大窗,宽敞明亮,再配以明亮的灯光,丝毫没有压抑感。同样是壁葬,每个房间的设计都不相同,有的精致简朴,有的分上下两层,家属可以把亲人的纪念品留存在纪念室。记者注意到,虽是壁葬,但玫瑰园为每位逝者准备了碑文册,不少市民把对亲人的哀思记录在册子上,让每年的祭扫多了一份追思先人的文化意味。

最大的公益室内葬

2013年,新区民政局在新区财政局的支持下,与宣桥镇合作开展标准化公益性骨灰堂建设试点。区、镇两级财政共同投资1200多万元,建造了三层的室内葬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万个格位,可满足宣桥镇未来30年城乡居民的公益性安葬服务需求。2014年冬至前,宣桥公益室内葬大楼正式启用。受益者除了宣桥镇的城乡居民外,还包括新区的七类帮困济丧对象(即社会孤老、烈士遗属、伤残军人、生活困难的劳动模范、百岁老人、残疾人、低保人员)和其他特定对象。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表示,当前,自命名的“生态葬”葬式有很多,体现了葬式创新的积极性,各葬式对环境影响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三个:土地消耗程度、硬质化程度、白色化程度。一种葬式的土地消耗量越少,石材、水泥、砖头、沥青等硬质材料对地面的覆盖程度越低,每个墓穴耗用的石材量越少,就越“生态”。记者在各大墓园看到,除了生态葬、壁葬、草坪葬等节地葬式,传统的墓穴也正在向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生态节地的葬式,对人类环境、子孙后代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人与自然也在更高的意义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此外,今年新区民政局将会同财政局开展专题调研,研究生态节地葬奖补政策方案,这也将有力推动新区生态节地葬式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