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文工作者翘首以盼的一个重要榜单:2016“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近日发榜。在这一代表上海群文领域最高水准的大赛中,上海各区(县)文化(广)局和有关系统及单位选拔报送的155个参赛作品经过激烈角逐,评出24个优秀新作奖、80个新作奖。浦东新区共有5个节目获优秀新作奖,7个节目获新作奖,获奖总数连续8年位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一手抓精品,一手抓惠民,是浦东群文工作者的追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国伟透露,在即将揭幕的2016浦东文化艺术节期间,近年来曾亮相“大地芳菲”“上海之春”及“群星奖”的优秀群文作品,将在浦东各街镇和世纪公园大舞台巡演50场。
八度夺魁不骄傲有惊喜也有遗憾
八度蝉联第一的成绩令浦东群文工作者振奋。张国伟介绍,全市155个作品参与音乐、戏剧、舞蹈、曲艺四大门类的比赛,仅15.5%的作品能获得优秀新作奖。浦东此次共报送了16个作品,其中12个获奖,获奖比例达到75%,其中优秀新作奖获奖率达到了31.2%,高于全市平均获奖率的一倍,凸显出浦东的群文创作的强劲实力。
在优秀新作奖评选中,浦东的成绩更是“弹眼落睛”。曲艺类的优秀新作奖全市仅4个,浦东就占据了三席。“曲艺历来是浦东的强项。”张国伟介绍,故事、音舞快板、浦东宣卷、锣鼓书、上海说唱这五大曲艺形式,近年来屡屡代表浦东在“上海之春”舞台上技惊四座,更曾在全国性群文奖项最高奖“群星奖”中获奖。此外根据评委打分,浦东报送的故事《为了百分之一的缘分》以及戏剧小品《勋章》,分别荣获了曲艺类和戏剧类的第一名。收获了惊喜,却也不无遗憾:浦东另一大强项舞蹈,今年却意外地仅收获了一个新作奖,从而鞭策群文工作者更加努力。
连续8年取得优异成绩,不仅得益于浦东广袤的群文创作土壤,更因为浦东建立起了一套全市领先的选苗育苗选拔体系。早在20多年前,浦东就面向全区各街镇与事业单位推出“以赛代练”的群文创作汇演。2009年新区正式每年推出“大地芳菲”浦东群文创作汇演,作品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获得很大提升。今年在“上海之春”比赛中选送的16个节目,全部都是去年11月新区“大地芳菲”比赛中各门类的前4名获奖作品。张国伟认为,正因为浦东拥有这样一种尊重艺术规律、利于激发全区“草根”积极性的群文创作机制,才能年年拿出这么多的好作品。
怎样炼成好作品回炉重造不商量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去年年底,“大地芳菲”成绩刚一公布,指导中心马上举办提高班,邀请群文专家对入选作品一一“过堂把脉”。创作者则根据意见进行新一轮的打磨。每一个浦东群文作品,几乎都需历经1年以上的艰辛创作,方能在“上海之春”舞台上绽放异彩。
此次取得曲艺类第一名的故事《为了百万分之一的缘分》,就经历了反复打磨、终于脱胎换骨的艰辛创作过程。“创作这部作品,我们打磨时间超过2年,大改了三个版本:体裁从情景演讲、情景剧,到最后才确定为故事。”这一作品的初稿作者、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群文工作者郭凌介绍,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马来西亚医生杨永康:他捐献造血干细胞最终挽救了一名7岁中国孩子的生命。
2014年,接近于报告文学的情景演讲版首演,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受到鼓舞的郭凌作了进一步修改,第二个版本:情景剧版在去年举行的2015“大地芳菲”比赛中获曲艺类第一名。
然而,在准备“上海之春”大赛的打磨阶段,专家却看到了这一作品的严重缺点:“作品内容好,但体裁既不像戏剧,也不像曲艺,实在难以归类。”基于专家意见,作品的改编工作就由郭凌的同事李佳接手。本着回炉重造不商量的态度,她弱化了原作品的表演元素,改编成曲艺特色明显的双人档故事,并在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强了矛盾冲突,使作品变得更好看,也显示出作品的品鉴价值与正能量意义。
专家评委青睐啥讲好身边好故事
“以《为了百万分之一的缘分》为代表,如今在各类群文比赛中深受青睐的作品,都有一个接地气的好故事。”张国伟认为,时下的好作品,都善于通过讲述身边人的身边事,都市生活中的新鲜事,和谐社会的感人事,从而反映时代的主旋律。
在今年的“上海之春”舞台上,戏剧小品《勋章》讲述了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故事:一名年近九旬的国军老兵,拥有一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抗日勋章,如今却要出卖勋章来“换钱给儿子治病”,由此引发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70年前,中国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0年后,我们越来越尊重历史。”该剧作者、浦东文化馆资深群文工作者张震表示,该剧正是借剧中人之口,道出了“共纾国难的爱国精神,是比金钱更贵重的无价之宝”。
“当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主要标准,精神还有价值吗?老一辈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斗的历史,如今的人们还能当一回事吗?这是老一辈心中的隐忧,也是如何正确认识‘我们从哪里走来,要到哪里去’的重要人生课题。”“上海之春”评委、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原处长李守成高度评价该剧,“《勋章》以其别具一格的视角,窥视了一位老兵的心,回答了坚守核心价值观的严肃课题。”
曲艺类的另一个获奖作品——海派快板《包中情》,则讲述了一个接地气的都市故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在航头镇的“赵姐”也背上了儿子花3万元买的名牌包。怎料被“懂经”的小姐妹“戏弄”,“赵姐”才惊讶地知道儿子谎称的“300多的清仓货”,竟然是如此天价,由此探讨“孝心”这一作品核心。该剧编导李佳表示:“评委认为作品自然、动情,能够代表新时代上海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