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推进“国际智造”

来源:浦东时报 20151015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3

临港再扬帆。这一次的风,是“国际智能制造”。

走过12年的开发历程,这片曾经“潮来汪洋,潮去芦苇”的滩涂,耸立起一道道如画风景。3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城区人流渐渐汇聚,产业区的高端制造正走向世界。从“双特”政策到“聚人气”工程,临港人正日夜奋斗,把国家战略化为实际行动,。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陈鸣波说:“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意味着临港将承载起提振上海先进制造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这对临港开发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有基础有条件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和《关于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若干配套政策》的对外公布,是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的实践,也是临港的职责所在。

临港地区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6个重点承载区域之一。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临港地区承担的主要职责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

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说,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有利于保持上海在高端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劲支撑。而临港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代表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和应用示范基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推进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无疑是临港地区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政策的三大特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临港在今年7月底启动《行动方案》汇编。期间,广泛征求全市各职能部门及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多层面、多轮次就临港地区建设智能制造中心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要举措等进行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结合临港地区的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研究制定了“24条”行动举措和“10条”配套政策。

这些政策,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针对性更强,对智能制造各领域各环节给予全方位的培育和支持;二是扶持力度更大,充分发挥临港地区的体制机制优势,扶持强度和宽度创临港地区产业扶持政策之最;三是支持重点更聚焦,在制定政策时特别突出对智能制造功能平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既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体现市场化推进原则,更是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撑作用,为智能制造中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新松集团是国内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国际研究院是此次临港新引入的8个智能制造领域企业(项目)之一。公司副总裁杨跞说,新政的出台,对于新松在临港布局特种机器人的生产、机器人产业技术研发,以及数字化工厂定制均具有重大意义。

拿出临港人的勇气

陈鸣波坦言,发展智能制造正当其时,但也任重道远。

临港提出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要素高度集聚,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和服务输出的重要创新基地之一。

陈鸣波说,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管委会和临港地区各开发主体,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从智能制造产业、企业、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想办法、出实策,以战略的眼光、用务实的态度深入谋划、持续推动,要拿出临港人的勇气、智慧、干劲和能力。

作为上海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承载基地和战略增长极,市委市政府对临港寄予厚望。据了解,最近,市发改委正牵头研究制订新一轮“双特”政策的2.0版本,为临港地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启风帆,临港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