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地不熟的“老外”遇见他们,生活便变得温暖起来。 57名涉外社工,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正是浦东“海纳百川”的名片。
2013年,美国人Chris来沪,在浦东联洋社区安家。人生地不熟的她,遇到社工陈凌燕后,一切就顺当起来。
无论是办境外人员住宿登记,还是生活上的一些小事,社工都能帮助搞定。陈凌燕英语水平相当不错,还时不时来家访。
像陈凌燕一样,今年9月起,浦东先后有57名涉外社工上岗,他们分布在10家境外人员服务站内。
“浦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员。作为社工家族的新工种,‘涉外社工’用高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了政府部门对境外人员的综合性服务能力。”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干孟胜说。
社工上门老外夸赞
今年9月,57名涉外社工在浦东正式上岗,主打社区内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他们各有外语特长,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能与境外人员无障碍沟通。
12月22日,中国传统的节气冬至。派驻在仁恒滨江园居委的涉外社工彭佳乐和安婷婷,仍像往常一样,开始了“跑楼”。
在仁恒滨江园,60%以上的居民是外籍人士。所谓“跑楼”,就是去居民楼里挨家挨户走访,联系居民,核查居住情况。
下午4点多,两人来到26号楼15层的一户人家门前,按了按门铃。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士打开门。两人赶紧上前,站在门口用英语介绍了自己的来意。听完介绍,那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士配合地报了自己的护照编号,并说明了家里的人口情况。
当看见有记者跟随采访时,女主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夸赞:“这两位很好,又美女,又能干。”说得两个女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自从在仁恒滨江园居委上岗,“跑楼”就成了彭、安两人的一项主要工作。“一般我们会跟居委里原来的社工一起,中国居民就由那位社工负责沟通。如果是外籍居民,我们就要核实一下居住情况,如果没有办理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就告知他们要去登记,并反馈给派出所和登记窗口;如果已经登记的,我们就发放一些政策宣传和友情提醒等资料,并推荐居委微信公众号等联系渠道,方便他们日后与社区联系,参加社区活动。”彭佳乐说。
今年9月,浦东首批57名涉外社工正式上岗,成为社工家族的一个新工种,彭佳乐和安婷婷即是其中的2名。57名社工,被分派到10个境外人员服务站。
在彭佳乐和安婷婷所属的陆家嘴境外人员服务站,共有10名涉外社工。除两人在社区事务中心窗口负责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等事务办理外,其他8人都像彭、安两人一样,分散在外籍人员聚居较多的社区。他们要进行日常的外籍人员居住情况核查和联系,辅助派出所做好境外人员人口管理,同时又要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组织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外籍居民与社区加强联系,并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
记者走访了几家境外人员服务站,发现每个服务站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兼具外籍人口管理和社区服务这样的双重功能。
“办理住宿登记等只是我们职责的一部分,有外籍人士在我们这里办理登记后,我们就会跟踪服务,一方面因为外籍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情况经常有变,我们需要时时了解更新,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社区服务,让他们更好融入社区。”张江境外人员服务站站长曹一泓告诉记者。
按照出入境部门的表述,这些社工“主打社区内境外人员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对境外人员的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境外人员归属感和满意度。”具体职责包括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申报、签证预受理、法律法规咨询、协助调处纠纷、开展社区活动等服务项目。
据介绍,首批招录的57名社工全部具备外语优势,如大学英语三级、日本语能力测试N3,或韩国语能力考试3级及以上水平,并通过外语口语面试,可以与境外人员无障碍沟通。同时,这些社工全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4人,平均年龄也很年轻,为28.5岁。
上岗前,他们还经过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学习,包括境外人员证件识别、住宿登记等基础知识,以及社区、外事等有关业务,确保上岗后能迅速上手开展工作。
需求催生“新工种”
浦东共有常住境外人员4.73万人,散居地区临时居住境外人员近3万人。推动境外人员服务站建设,并配备素质较高的服务站工作人员,被纳入政府规划。
虽然此次是57名涉外社工统一上岗,但事实上,早在2008年,浦东就有了最早的涉外社工,只是当时叫“涉外干事”。境外人员服务站,早在5年前也在花木街道联洋社区开始了探索。
陈凌燕是最早两名涉外社工中的一个,也是浦东第一个境外人员服务站——联洋社区境外人员服务站从成立至今的亲历者。
因为喜欢尝试新事物,担任英语老师的陈凌燕转行当了社工。在服务别人中收获的成就感,让她坚持至今。只是,刚开始开展工作时,她也曾“两眼一抹黑”。到社区报到时,领导给她和另一名涉外干事吩咐的就只有一句话:“服务好外国居民”。至于怎么服务好,全凭自己想。
“当时我们就在居委里面,也没有住宿登记这些业务,只有在外国居民有事情来居委时,才会跟人家聊,问问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意见,并且告诉人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找我们。”陈凌燕说,当时她们还专门在居民楼道张贴了“告示”,让外籍居民知道居委里来了懂外语的干事,有需要可以来咨询求助。
逐渐的,陈凌燕理清思路,策划了一些活动,比如,建立“洋居民俱乐部”,还有组织洋太太们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等,让更多的外籍居民从家里走出来,与社区和其他外籍居民联系更加紧密。
2012年,花木街道与浦东新区公安分局合作的契机,使陈凌燕的工作内容更丰富起来,成为更全面的涉外社工。
当时,因境外人员信息采集需求,浦东公安分局自主研发了“境外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探索社会化的多点采集。而花木街道的联洋社区,是沪上有名的国际社区。目前,花木街道有常住境外人员1.7万余人,其中7000余人居住在占地4.4平方公里的联洋社区内,涉及81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公安出入境部门与花木街道合作,设立了“联洋社区境外人员服务站”,集中了境外人员住宿登记、人口管理、办证咨询、沟通交流等多种功能。服务站配备了8名精通英、日、韩三国语言的年轻工作人员,对应社区内的18个小区点对点服务。使服务站既成为公安部门境外人员管理的“前哨”,也是社区服务境外人士的窗口和平台。
此后,这里就成了浦东对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的一个“品牌”,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学习“取经”。
这些年,随着浦东“二次创业”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以及自贸区扩区、迪士尼、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的开展,浦东的境外人员越来越多。
根据公安出入境部门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浦东新区共有常住境外人员4.73万人,散居地区临时居住境外人员近3万人,加起来约占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而且,现在浦东有22处境外人员集中聚居区,除了花木联洋社区外,金桥的碧云、小陆家嘴地区的滨江,也是知名的国际社区。
境外人员服务站的推广,逐渐成为政府部门考虑的议题。“这三年来,以联洋服务站为样本,新区人大、公安、人保及有关街镇等部门反复调研形成共识,推动境外人员服务站建设纳入政府规划。”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干孟胜介绍,“同时,‘配备素质较高的服务站工作人员’也成为题中之义。”
由此,2015年下半年,全区推广并新建了10处境外人员服务站,分布在花木、陆家嘴、潍坊、塘桥、洋泾、张江、康桥、金桥、金杨等9处科创人才聚居街镇。涉外社工这一全国首创的社工新工种,经过人保部门统一招聘,也在浦东全面上岗。
年轻人带来活力
涉外社工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的加入,为境外居民服务注入了新活力。
在招聘中,“涉外社工”这一新名词显现出了吸引力。记者走访几个服务站发现,此次应聘而来的社工们大部分都很年轻,以80后、90后为主。
新社工们的背景也五花八门,大多之前并没有社工经历。有曾经自己创业的、在学校做老师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原来是外企白领。他们的专业除了英语、法律等之外,还有机械设计、工商管理,甚至化工。
张江境外人员服务站的陆美凤,上海交大化工专业毕业,之前在外企做了4年的化工工程设计。看到浦东涉外社工的招聘信息时,她正在寻觅新工作,觉得这个工作挺新奇,就报名尝试了。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后,陆美凤却面临了选择难题,因为一家位于临港的企业也向她发出了录取通知,而那家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比涉外社工高出一倍。
就在她去那家企业“踩点”的路上,张江派出所一位分管领导获悉这一人才可能流失,专门给她打了个电话。这个电话让她掉头回来了。“那家公司也确实有点远,领导又给我讲了涉外社工的发展空间,我想了想,就决定加入这个队伍。”陆美凤说。
正是这些年轻又背景多元的社工们,为境外居民服务注入了新活力。在张江境外人员服务站的办公室,这些年轻人用流行的“脸萌”软件,制作了一幅“张江镇境外人员行政区域图”,把每人萌萌的头像贴在各自负责的区域上。
在今年的“澎湃张江”快乐健康跑活动中,这些涉外社工还发挥了自己的力量。他们通过走访社区、分发宣传单、建立微信平台等方式,吸引了来自美国、荷兰、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8名境外人员参加活动,并在当天担任了境外人员的接待工作。
已经做了7年社区境外人员服务工作的陈凌燕,与老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因为多次帮助一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回国时,那位小伙子给陈凌燕送了一条丝巾作为临别礼物。现在,她跟社区里的很多“老外”都成了熟人或朋友。记者采访时,一位与她熟识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办事,陈凌燕翻看证件材料后,爽朗地提醒道:“亲,你们家Anya的证该换了哎。”办好事,她又顺手从桌子上拿了根棒棒糖递给跟着的小女孩。
记者跟随陆家嘴的彭佳乐和安婷婷走访时,一位法国住户告诉记者,在法国,居民聚居多的地方,也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核实信息,但这里的社工上门时不仅没让她觉得受到打扰,反而感到很有社区的温馨感,自己也很愿意参加社区的活动。
仁恒滨江园居委书记唐佳觉得,涉外社工在社区帮助联系服务境外居民,对居委的工作是一种有益补充,“这些年轻人参与人口核查、联系居民搞活动,发挥了挺大的作用。”
据了解,考虑到境外人员总量变化及各区域工作需求,在出入境部门的规划中,涉外社工未来作为常规工种,将实行长态管理机制,根据境外人员总量按照1000:1的标准,对所需涉外社工进行测算。如有需要,经区编办同意后,将扩编名额下发至各街镇统一招聘,进一步壮大浦东涉外社工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