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基层干部成治理能手

来源:浦东时报 20151214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3

“一号课题”、“互联网+”、“自编自导VCR”……这些新词汇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基层社区治理会引发怎样的化学反应?一年来,沪东新村街道借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东风,把市委一号课题“核心在人”发挥至极致,通过培育居民区书记、机关干部能力,增加其工作积极性,让“人”动起来、干起来、活起来,取得了切实的成果。

“三学”让书记主动谋划

在传统思维里,居民区干部应该有一张“老娘舅”的脸谱,着力于调解各种琐碎的居民事务。而在沪东,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33个居民区的基层干部更像是一名在社区治理方面极为专业的客户经理,他们为千千万万的客户——社区居民提供着优质服务。

在沪南居民区,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被用颜色划分为三类。“红色象征爱心与激情,红色服务团队由蕴藏着上述精神的合唱队、排舞队、爱心苑等团队组成;健身操队、拳操队都是绿色团队的成员,它们象征着环保与健康;而包括文明督导队、银龄服务队在内、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团队,则组成了金色服务团队,在社区里宣传文明和谐。”沪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溦一告诉记者,在沪南创新的“三色”服务团队体系中,不同类别的团队都拥有独立的章程和制度,它们在各自领域为小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党支部也能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与管理。

离开街道或专业社会组织的帮助,居民区凭借自身力量研究制定出这样一个项目,着实不容易。不过陈溦一毫不避讳地向记者表示,沪南的“三色”服务团队借鉴了天津马场街道的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功做法。“街道组织我们居民区书记前往天津,实地考察华明街道、马场街道,学习他们的经验。而通过学以致用的互联网思维,我们根据自己社区与马场街道类似的情况,推行‘三色’服务团队,用群团活动项目化给社区带来新的魅力。”

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毓告诉记者,街道把居民区干部视为“用户”,通过精益求精的极致思维,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对居民区干部进行开放式培训,参与撰写‘一号课题’的专家、经验丰富的沪上知名律师、做了十几年信访工作的老同志,都是培训的金牌讲师,培训有效提高了居民区书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掌控能力与破解难题能力。”

直指“一号课题”关键所在

前往在社区治理方面全国闻名的天津马场街道、华明街道实地考察,也同样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出发前,我们仔细研究了当地与自己居民区的共同点,明确考察目的,带着问题学习,在当地有意识去寻找差距、提高认识。”兰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洁敏说,“天津之行让我们居民区书记眼界开阔了,思想震撼了,学习能力也有了提升。工作中不断培育我们的社工服务居民的理念,发现和挖掘小区的草根领袖,这也使得我们小区的人气更旺,活力更强。”

对于沪东的居民区干部来说,他们交出的成绩单也无愧于这样的极致培训。除了沪南的“三色”服务团队外,莱阳新家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敏伟在学习了马场街道团队管理经验后,“学以致用”结合小区许多居民爱读诗、爱写诗的特点,与社区群众团队理事会联合筹划“沪东四月诗歌朗诵会”,为草根诗人搭建了舞台;借鉴马场街道气象里社区“一元微基金”等创新做法,沪东新村街道“学以致新”,结合党建升级拓展,在2600多个楼道建立了楼组微信群,依托新媒体技术,把党小组日常活动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了楼组党建活动方式的创新。

“一号课题”明确指出关键在体制机制,沪东新村街道在激活干部活力的同时,注重把好的做法形成机制,街道坚持用户至上、实用有效的“互联网+”思维,鼓励居民区干部结合自身社区实际,将“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在社区推行。“我们除了‘学以致用’、‘学以致新’外,还要求居民区干部做到‘学以致远’,在工作中制定长远的计划,目前‘三学’项目包含柳博居民区的团队党建项目、东二居民区的‘人和工作室’项目等总计66个项目。”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亮称,“三学”做法不让培训走过场,推动居民区书记自身工作经验与学习获得的新体验互补共振,让培训效果产生“最大倍数”。

这些做法使得居民区工作落地成为项目,激发了基层的活力,在基层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去年,沪东街道居民的党建信息发布量在全区排名靠后,而据今年前三季度统计已上升至前两名,“微心愿”、团队党建、在职党员管理系统等“沪东品牌”不断受到市、区各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专题研修成就自我

“高强度、快节奏、重实效,这次研修锻炼了我精益求精的品质!”现如今,回想起沪东首期中青年干部研修班的学习经历,社区党建办副主任年四宝仍兴致勃勃。

今年4月,为贯彻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重大决策,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牢牢把握“人才”这一核心,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培养后备干部与解决街道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开办了第一期中青年干部专题研修班。街道党工委书记孙毓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优秀干部,有效地对接市委一号课题对干部的需求。”

近年来网络营销中“饥饿营销”之风盛行,不同于以往强制性的、全员参与的干部培训模式,此次研修班的名额也要靠“秒杀”——研修班面向街道公务员、居民区干部等公开招募,而培训名额只有24个。同时,研究班采取“双导师制”,第一导师为街道干部,第二导师为第一导师推荐的国内高校教授、业内专家,在课程设置上也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并非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培训与日常工作脱节。

当培训成为一种稀缺的优质资源时,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抢”名额、“抢”机会的良性竞争的氛围在干部中形成。通过自主报名、双向选择、择优录取,最终14名街道公务员、6名居民区书记、4名事业单位干部成了首期研修班学员。他们分组研修4个研修专题:沪东楼组党建如何升级创新;如何做好自我服务项目运作;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基层自治;如何构建社区平安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而在课题选择时,互联网思维再次发挥作用。“我们借鉴了‘跨界思维’,不按照学员的工作岗位对课题进行分配,而是鼓励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我们期待跨界效应带来不同角度的思考。”邓亮称,学员之间、学员与导师还需要“PK”进行双向选择,确保研修的动力与效果。

研修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年四宝选择了和自己工作相关的楼组党建课题。复旦研究生毕业的他拿出了当初做硕士论文的劲头,一线调研、专家座谈、定量分析等,带领团队围绕“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楼组党建升级创新”课题,撰写了一篇近2.8万字的论文,探索出楼组党建在理念、组织、队伍、服务和资源五大方面升级路径。最终这篇论文被评为“最佳课题”,得到业内专家和高校学者的高度评价,年四宝也荣获“最佳班长”称号。

研修班通过将课题与街道重点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不少新颖观点。自我服务课题组通过探索自我服务项目落地,推出了“兰馨绿阳台”、“东方丽景妈咪宝贝”、“人和工作室”等自我服务项目,打造出一批拥有自我服务机制,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自我服务品牌主体。

如今,尽管培训已结束两周,但研修班学员的活力还在继续,他们不光在课题中取得了成功,还把这份活力和研修表现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机关上下的一致好评。不少学员在新一轮的干部选拔任用中脱颖而出——6名年轻干部晋升为科级领导岗位,2名居民区书记进入事业编制,1人被提任为居民区书记,2人提升为专业机构负责人,也体现了“一号课题”提出的重视培养年轻干部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