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30日,新区妇联举行了“和谐浦东?幸福我家——心理健康服务进万家”实事项目总结暨结题报告发布会。该项目被列为区政府“十二五”实事项目,实施5年来,浦东女性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平均分等指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调研转化为政府实事项目
2010年,新区妇联联手高校,开展《浦东女性心理健康和谐指数测评以及对策干预》的调研,研究显示,调查对象总体的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49.73分,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得分为63.73分,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66.82分,新区妇女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仅为56.69分,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表明,浦东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论从整体指标,还是从个别指标看,都勉强达到中游的水平。同时她们还普遍存在各式心理问题,如女性自我效能存在一定缺陷、妻子关系中存在焦虑等问题。该调研报告最后提出,在浦东“二次创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基础之上,亟待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服务。
为了将调研成果落地,真正地为提高浦东女性心理健康做些实事,2010年底,新区妇联以女性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地提出,牵头探索建立专业化、全覆盖、普惠性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向区政府申报了实事项目。经区政府及人大、政协的多次认证,“心理健康服务”最终被纳入区政府“十二五”实事项目,开全国之先河。
探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5年来,作为项目申报及实施单位,新区妇联以实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提升浦东妇女及家庭幸福感为己任,不断创新项目运作体制机制、工作推进方式方法,努力打造并完善具有浦东特色和妇联特点,且“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以创新机制体制为例,浦东形成了具有妇联特色、整合各方资源、有利于项目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实事项目运作新机制,即“政府出资、妇联牵头、高校参与、专业机构具体实施、志愿者共同参与”。
据了解,在项目启动之初,新区妇联就联合高校和专业培训教育机构,着手培育组建由社区心理疏导员队伍、社区心理督导员队伍和幸福使者队伍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2012年,新区妇联又指导成立了社会组织——“浦东幸福家庭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服务进万家”实事项目。
2013年,新区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幸福家庭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了“浦东新区心理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社工系和心理系学生实习基地”,着重加强项目调研力度,对项目积累的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提升了项目的专业化、精准化和可持续化程度,也为项目实施注入更多专业人才。
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5年来,浦东“心理健康服务进万家”实事项目稳步推进,目前新区妇联已在浦东36个街镇建立了“幸福家庭?心灵驿站”,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全覆盖,仅接待面询居民就近千人次;培育了1180名社区心理疏导员、50名社区心理督导员和300名幸福使者3支志愿者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层级的心理健康服务;开通幸福家庭心理热线,免费接待咨询者累计12000人次以上;举办240堂“幸福大讲堂”、24期“幸福公益课堂”,总计受益对象逾万人次;在全区各街镇开展“幸福沙龙”逾百场,参加活动居民达数千人次,并为2000余名居民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办好实事,惠及民生。新区妇联的探索实践为全区妇女、家庭带来了心理健康和谐的福音。日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对浦东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报告显示:浦东女性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从2010年的平均56.69分提升到了2015年的61.33分;心理健康水平从63.73分上升到66.78分;社会支持平均分从49.73分上升到了52.19分;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从66.82分上升到了69.46分。
新区妇联负责人表示,“和谐浦东?幸福我家——心理健康服务进万家”实事项目虽已圆满“收官”。下一步,新区妇联将更加关注和服务女性、家庭心理健康,不断完善现有机制、模式和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浦东女性、家庭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