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件市民藏品展现70年伟大成就 浦东人家的“红色记忆”闪闪发光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20190926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3

千余件藏品,没有华丽炫目的视觉效果,但在看似“平凡”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段段激荡人心的故事。

即日起至9月29日,走进上海图书馆,你就能看到“我家的红色记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民间藏品展。其中,7个浦东市民家庭的真实故事被录制成视频、做成展板,和千余件红色民间藏品、史料图片及互动装置一起,展现红色文化,为祖国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喝彩。

红色家风薪火相传

家住浦东塘桥的退休历史教师邓玉平,从展柜中取出一面红旗,摊开来后有5米多长。1个、2个、3个……红旗上足足写有257个名字。他们是邓玉平12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过程中寻访到的257名老红军的签名。

“我的父亲是一名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儿时的我,时常从他的口中听到长征路上的故事。”生活在这么一个红色家庭之中,邓玉平从小对父亲充满了敬慕。2004年,即将退休的邓玉平带上红旗,寻访长征路上的遗迹与人物。这一走,就是12年、12趟,她先后遭遇了高原反应、皮肤过敏、腿脚不便、生病住院,甚至是车祸,却依然不放弃尽己所能、记录口述历史。面对红旗上的每一个名字,她都能说出一段红色故事:“他们都是好汉,都是英雄。”在与老红军孟克交谈时,邓玉平了解到,过草地途中很多战士都患上了浮肿病:“大家都彼此称呼‘大胖子’‘小胖子’。很多人因病牺牲。”她这才明白,瘦削的父亲为什么有个“小胖子”的外号。

“我们每一回走过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展柜里的这份手迹,是78岁的黄孟强老人的收藏,这是他的祖父、出生于浦东川沙内史第的教育家黄炎培,为深情怀念儿子黄竞武烈士所写。解放前夕,黄竞武因设法阻止***偷运黄金到台湾而惨遭杀害。父亲牺牲后,只有8岁的黄孟强来到北京,在祖父黄炎培的教导下成长为一名飞机设计师,参与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架喷气式大客机“运十”的研制。“祖父希望我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够继承父亲革命精神的人,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的人。”黄孟强说。

薪火相传的红色家风,也真实地“活”在无数浦东人家。沪东新村街道居民仇惠明,展示了祖孙三代人的照片、军衔、党徽、党费证等物件。这个普通家庭有着一脉相承的家风:学好一门技术,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上世纪60年代,仇惠明的父亲仇松林曾援非三年。1984年,人民海军首次出访东南亚,仇惠明因为过硬的技术,被选为唯一一名随船技术保障。2011年,儿子仇文炯刚一毕业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仇惠明一家还被评为街道的“最美家庭”,他说:“我家的家风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百姓故事浦东记忆

52年来,浦东川沙新镇七星村的一户人家房顶上,五星红旗总是在每天清晨冉冉升起,迎风飘扬。而93岁的村民顾德明,则是唯一的“国旗班战士”。

尽管顾德明从未上过战场,从未摸过钢枪,却有着日寇肆虐家园的刻骨记忆。在他眼里,国旗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了这面红旗,牺牲了不知道多少人。为什么这面红旗是红的?是鲜血染成的。”放绳、穿杆、捆扎、缓缓升起、行注目礼……顾德明的这一套升旗仪式,就坚持了半个多世纪,旗帜换了一面又一面,旗杆也换了一根又一根。顾德明曾升起过的部分旧国旗,在展览中无声诉说着纯朴的爱国之情。

浦东东南角的洋山港,是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大港。可你见过它昔日的模样吗?展板上的老照片,就清晰定格着洋山还是渔村时的面貌,以及洋山居民动迁时的场景,并一点一点记录着洋山的变迁历史。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就是坚守洋山港气象站22年的观测员沈其艳。

沈其艳曾是洋山镇的本地居民,家人动迁离开后,她常常独自一人在观测站工作。“过去由于没有先进的技术预报,我的太爷、爷爷和外公都遭遇了海难。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的观测。”在8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沈其艳记录下几万条气象数据,为洋山港前期建设论证及现港区运行提供了科学的服务保障,也为上海极端天气大数据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