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换场,让上海“越夜越文化”

来源:解放日报 2019-12-23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1

■本报记者 吴越

在上海,入夜之后,城市正越发精彩。市民、游客在传统的“逛吃”模式之外,投身于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融入充实的夜间生活,是值得被说道、被更好满足的一种渴求。

有人把夜间文化活动看作是白天内容的顺时延续。若仅如此,夜的魅力恐怕无法彰显,城市夜晚也将无法持续给人以温热。

当下上海,文化活动应该如何“趁着夜色”增强吸引力?城市各处的文化场馆怎样做到“1+1>2”?它们与所在的街区又能发生怎样的互动?本系列第三篇,关注夜上海的点点“文化之光”。

既有夜间特色,又有“独家本领”

一千个人眼中,或许有一千个夜上海的美丽时刻。但就夜间文化活动而言,受欢迎者之间总有着共通性。在上海社科院经济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国政看来,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是高品质。无论是近来热门的夜游美术馆、博物馆项目,还是夜间音乐演出、脱口秀表演,吸引人们光顾的核心因素总是在于高品质的内容。以今年9月才开幕,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新浪时尚2019风格大赏乐活口碑榜年度人气音乐现场”的“蓝色音符”上海店(Blue Note Shanghai)为例。这家设有三百余座、占地1700余平方米的爵士乐演出现场,是全球爵士乐迷“朝圣地”蓝色音符的全球第十家分店。历史上,众多爵士乐巨擘和现今坐拥多座格莱美奖的爵士乐大师,都长期活跃在蓝色音符的舞台上,让该品牌成了高品质音乐现场的代名词。开业至今,上海店已吸引众多音乐爱好者观演。

人们发现,一走进这里,就好比是进入了爵士乐的殿堂。这里无论是内部装修风格,还是音响舞台设施选择,抑或是经营业态分布,都严格按照国际连锁经营规则,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演出节目更是以品质为先,邀请重量级嘉宾。

第二是有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既是夜间特色,又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场馆的“独家本领”。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今年举办的以鸟为主题的“科学之夜”,以及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今年首次推出的“夜宿海洋·鱼我同眠”活动,均根据夜间的动物习性和夜晚环境特点,设计安排参观和互动内容。以亲子活动形式,让白天投入学业和工作中的孩子和家长,一同度过一个难忘夜晚。

又如,今夏延迟营业时间的琉璃艺术博物馆。在夜晚游人如织的泰康路,经过琉璃艺术博物馆的人们,都会被其闪耀在夜空中的炫彩造型所吸引。相比于其他材质的作品,琉璃艺术作品似乎有得天独厚的夜间展示条件。在夜晚的背景环境中,法国艺术家埃里克·邦特的《飞翔的鸽子》《光中飞翔》等作品简洁的线条、自在的弯曲,以及雕刻的粗细变化显得更为灵动。

第三是优环境。具体来说,就是有别于白天的喧嚣,而更适宜人们静心欣赏、学习的夜间环境。在上海这样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白天的文化场馆总是少不了“来此一游”的游客和热衷于打卡的网红。或许是因为参观时间有限,又或许是因为忙着打卡、拗造型,他们的走动或喧嚷,有时会给想要深度欣赏作品的人们带来一丝困扰。可到了夜晚,愿意放弃休闲玩乐走入博物馆、美术馆的人们,通常在参观时更加投入。上海博物馆今夏开启的夜场特展,虽然每场在馆人数也不少,但经历了微信“秒杀”、排队入场的观众,明显对夜间的参观环境多一分珍惜,也多一分敬畏。

聚拢演艺场所,“跑”得过来人气才旺

当前,许多高质量的夜间文化场馆开放还在摸索中,尚未达到常态化,因而每每有名额放出,就会“秒空”。但若今后步入常态化,夜文化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业内专家认为,文化商业向来不是暴利行业,要让夜文化繁荣、延续,演出场馆的聚集是关键。

以纽约百老汇为例。在曼哈顿第44街至第45街,汇集了41家可容纳500个至1800个观众的“百老汇”剧院;在这一层面演出之外,还有85间由旧厅堂或地下室改造而来的“外百老汇”剧院,每个剧院可容纳100个—500个观众;除此之外,还有更外层的300余间“外外百老汇”,艺术家们把咖啡屋、旧车库改造成可容纳100人的小型剧院,上演各种形式的剧目。数量庞大的剧院和数不过来的演出,每天为百老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剧院的聚集还让那里形成了人才与创意的有序流通。鉴于不同剧院相互距离很近,演员可以在一场演出结束后,迅速赶到下一家剧院进行演出。由此,剧院的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共享人才资源而得到一定的控制。

也许有人不解:剧院多,难道不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但事实上,正是这样高密度的剧院聚集,才培育出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戏剧产业生态,并形成了高效的产业分工,使得百老汇剧院产业长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对上海的文化演出来说也是如此。郑先生喜欢看现场脱口秀表演,他表示,自己看演出频率最高的时候,平均每周要看上一两场,而他的这番热情,不能不说是跟上海观演区域集中有关,他也因此获得更多的选择余地。

郑先生平时在南京西路上班。在其办公室周围两三平方公里内,曾同时有多家脱口秀表演场所。据他介绍,这些场所从“软件”到“硬件”条件各不相同,给了观众差异化选择的空间。专业一些的场子,能容纳一百来人,演出“卡司”通常是上过电视节目、在脱口秀界小有名气的演员,门票价格在一百到两三百元之间;有的场子白天是咖啡馆、晚上是脱口秀舞台,只坐得下二三十人,常常会举办给素人上台表演机会的“开放麦”专场,人们只要花上一杯咖啡的价格就能收获一晚笑声。在演出时间上,既有下班后直接可以赶过去看的“晚高峰”场,又有开始较晚、可以在晚饭后笃悠悠过去看的晚场。由于这些表演场地之间离得近,有的甚至步行便可完成换场,有些观众看完一场意犹未尽,如同泡下一个酒吧那样,还会换另一地再看一场。

不过,由于租赁场地的原因,有的脱口秀运营方接连换过几次地方,离过去的市中心聚集区越来越远。郑先生对此有些担心。他表示,演出方经常换演出地,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困扰,因为生活类网站上的信息有时更新不及时,人们不知道秀场已经搬家,扑空扫兴而归,便可能影响后续的观演热情。此外,场地如果过于分散,不仅让转场观演变得困难,也让脱口秀演员转场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遇到演出集中时,有些人气演员一晚上要连跑3个场子,若是场地间隔太大,可能在路途上耽误太多时间,“脱档”甚至“撤档”,往往让演艺方和观众两败俱伤。

近年来,随着几档线上综艺节目的火爆,脱口秀的表演形式逐渐积累了大批黏性颇高的粉丝。而拥有国内顶级脱口秀演员阵容和演出场地的上海,也被英国媒体称为中国的“脱口秀之都”。有知名脱口秀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几年,上海的夜间脱口秀表演越来越多,从2017年平均每周五、六场,变为2018年平均每周15至20场。2019年,这个数字仍在增长。

脱口秀火了,但如何让它一直火下去?聚拢场所,形成合力,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演艺“正餐”与吃、喝、买亲密勾连

在银行工作的陆小姐是个“夜猫子”,可约朋友一起观看夜间音乐演出时,她常常感到烦恼——演出虽然精彩,但肚皮一直饿着。

原来,音乐厅和大剧院演出通常晚间7点半开始,即使陆小姐下班后立马乘坐地铁赶去,取好票,匆匆忙忙喝口水就要入场,根本来不及吃晚饭。等演出结束再去外面找餐厅,天色已晚,店多打烊。

偶然一次在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看演出时,陆小姐发现,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在这里却不成问题。和在传统的音乐厅观演不同,这里不用正襟危坐,也不会被禁止饮食。整个演出空间介于严肃和随意之间,舞台前方正对着一排排餐桌椅,桌上点着浪漫的烛光,置身其中的她,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享受菜肴和酒水服务,菜式还是沪上知名西餐厅烹制的。不论是想吃正餐还是小酌一杯,都可以满足。

无独有偶。蓝色音符上海店也让人“吃”得下来。除了演出大厅外,店内还在公共区域设有吧台和休闲座位。人们可以在演出前后和间隙,坐在这里点一杯饮品,和朋友甚至是酒保聊聊爵士乐。在该店运营负责人田钽看来,爵士乐搭配美酒、美食,就是把音乐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里。但高品质音乐还是主角,美食美酒始终是配菜,这是蓝色音符上海店区别于城市里其他夜间演出场所和音乐餐厅的根本特征。

酒足饭饱,欣赏完音乐,消费者还能在店内逗留多久?据乐迷沈先生的观察,不少人会在店内开设的黑胶唱片专卖区域停下脚步。世界经典爵士乐唱片和来此演出的音乐家的唱片被展示在货架上,人们可以挑选心仪的收藏,也可以请店员现场播放试听。买,或是不买只听,在这里都是被欢迎的。

欢迎消费者停留的,还有夜间美术馆和脱口秀表演场所。如果说展览和演出等文化活动是人们当晚的“正餐”,那么场馆内的艺术商店和衍生品专卖店,则是吸引眼球的“甜点”。当人们的情绪被“正餐”调动起来之后,品一品“甜点”,并将之买回家留念,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让人难以抗拒的是,这些店铺中的一部分衍生品属于“本店限定”,在网上和其他店铺都购买不到。这种独特性,更能激发“夜文化”参与者的消费欲。

参加一场夜间文化活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能全部得到满足。在当前消费升级和千禧一代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的大背景下,夜间活动若能做到场景融合,同时满足人们的娱乐、餐饮、购物需求,相信作为活动供给方的场馆和商家在承担巨额成本、延长营运时间时,能够多一点底气。

精彩后街,为“转场、续摊”提供腾挪空间

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场所提供一站式服务,规模小的,怎么办?

伦敦西区的经验是,由周边区域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带动衍生收益的产生。有统计表明,伦敦西区剧场每1英镑的票房收入,就会创造2英镑的附加消费,兑现4英镑的经济价值。这种高衍生收益,来自于在剧场周边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人们能找到多种类型和档次的餐馆、酒吧、酒店,形成高度复合的休闲功能。伦敦商学院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西区看戏的观众中,15%的人会在当地留宿,70%的人会在附近就餐。由观看戏剧而衍生的餐饮、旅店、交通、购物消费金额,远远超出了票房收入。

这些剧场周围业态丰富的小街道,就是后街。对于夜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后街的店铺往往非常敏感。一条街上吸引着什么样的人,精准契合该类人群的店铺和业态就会出现。

最近,常去位于襄阳北路、巨鹿路路口的“山羊Goat”看脱口秀表演的邵小姐注意到,剧场所在的大楼底层店铺变了模样。过去两年间,那里都开着一家苏州汤包馆。中午时分是那里的客流高峰,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都会去吃饭。到了晚上,汤包馆逐渐冷清下来。夜间8点,汤包馆关门,楼上拥有露台的西餐厅则人流涌动。就在不久前,这个门面被一家受到年轻食客喜爱的港式打边炉餐厅盘下,店内充满港式风情的霓虹灯招牌在夜间显得格外突出,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早早关门的汤包馆不同,这家餐厅的营业时间一直到午夜。邵小姐发现,深夜在那里就餐的顾客中,不乏刚从楼上看完演出的人们。

其实,“前脚走出活动场馆,后脚就走进餐馆、酒吧”的消费倾向,在全世界夜间经济发达的城市都很常见。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这种“转场、续摊”的夜生活习惯非常普遍。

邵小姐就是其中一位。从事影视行业的她,一直是深夜上海的忠实拥趸。白天工作忙,到了夜晚,她常会叫上朋友一起看电影、看展览,或是看脱口秀。由于这些文化活动在“进行时”状态需要人们的高度专注,朋友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就会放在活动结束后。这时,大家需要一个合适的地方继续活动。

在邵小姐的印象中,山羊Goat的运营者、网红脱口秀演员李诞也是一位“续摊爱好者”。有网友曾发帖称,距离脱口秀剧场几百米的富民路上两家酒吧,是李诞演出结束后经常出没的地方。

“这里的夜生活这么丰富,一旦来了,就不想走了。”邵小姐说。

对话

管理和服务配套让夜文化更有后劲

问:过去人们谈到夜间活动,就会想到景区夜游等大众化的文旅活动,但现在,文化夜游项目被越来越多地关注。美术馆、博物馆夜场一票难求,脱口秀表演、音乐演出现场也人声鼎沸……这是为什么?

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文化旅游会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到,比起逛夜市、美食街,夜间节事活动和文化场馆更为人们所向往。其中,中青年群体为头部群体,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消费主力”。

现在人们在夜间文化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出兴趣化、专项化、深度黏性化与自我实现化的特征。在上海在内的大城市中,存在相当数量的“斜杠青年”。他们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希望拥有多重兴趣、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对他们来说,白天从事的工作只是“一部分的自己”,与利用夜晚时间参与的其他领域的文化活动加在一块,才能构成“完整的自己”。大众眼中的“小众活动”,在特定的兴趣圈、交际圈里,则成了热门。因为热衷,也因为重视,斜杠青年对认准的活动参与度很高,黏性也很强。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以兴趣为导向的消费习惯和“懂得找乐”的消费态度,让他们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急需寻找到一个能够畅快休闲的地方。对他们而言,看一场精彩演出,欣赏一个口碑展览,就如同做了一场“精神按摩”。

问:有时,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夜间文化项目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如何帮助人们快速锁定那些品质有保障的夜间活动?

何建民:首先,可以借鉴纽约设立的“纽约市夜生活”网站。该网站将纽约夜间的活动分门别类列出,并附上地址和简介,让人一目了然。上海也可以建立一个“夜上海文化信息平台”,把不同类型、不同价位的活动区分开来。各区可梳理本辖区内的场馆和项目,并在政务公众号、生活服务号等平台发布。推出区域范围内的“夜文化指南”后,可优中选优,推出市级指南。权威部门梳理、发布的指南应有别于商业网站推出的版本,更强调准确性,同时更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其次,也可借鉴纽约市长新闻娱乐办公室定期开展的调查。为了掌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与每天活动时间分配结构,纽约定期进行这样的调查。除了对居民和游客进行调研外,上海还可以深入了解经营者、表演者、夜文化场所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科学规划发展夜间文化活动项目提供依据。

问:丰富的活动充实着人们的夜间生活,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夜晚太热闹,是否会扰民?深夜的交通是否便利,城市是否安全?要让夜文化更有后劲,城市管理和服务配套应如何跟上?

何建民:伦敦加强治安的方式值得学习。2017年,伦敦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亿英镑。这些数字背后,是城市管理部门的投入。为了保证夜间安全,伦敦市政府此前专门增加300万英镑预算加强治安。交通警察部门增加了100多名警察,巡逻市区内144个站点,保障夜间安全。

伦敦改善夜间交通的举措也可以借鉴。为给夜间参与活动的消费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2016年8月,在伦敦市政府的推动下,伦敦每周五和周六两天提供夜间地铁服务。目前伦敦11条地铁线中有5条线路在周末24小时运行。此外,伦敦交通局计划,到2023年,要将夜间地铁服务扩展到其他线路上,以此为减少非法出租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延长企业营业时间创造条件。

阿姆斯特丹在避免夜间活动扰民方面的探索给人启发。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夜生活聚集区雇用了多名“广场管家”,他们的职责是在周五和周六晚9点至次日早6点在街上巡逻,亲切地与俱乐部和饮酒者聊天,温和地提醒外地游客本地区有关规则。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保持优雅,考虑邻居,屋内饮酒”和“欢迎游客”的标识。此外,当地还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供居民举报夜间滋扰情况。一旦发生情况,居民可通过网络联系所在区域社区官员,直接对案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