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5米土坝到8.6米巍巍海堤 “塘”的故事见证海边沧桑巨变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20200618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浪奔浪涌,惊涛拍岸。汛期来临,浦东沿海几十公里的巍巍大堤,守卫着一方平安。在最东南的临港新片区沿海,标高8.6米的“世纪塘”,能抵御200年一遇的风暴潮“三碰头”极端天气。

东海边,杭州湾畔,海水一如往常潮起潮落,而从人民塘到世纪塘,这些“塘”的故事,见证了这片滩涂7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人民塘的故事

世纪塘,因建于2000年而得名。“前身”是人民塘,网红打卡地塘下公路的“塘”,说的就是人民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民塘是在一场血泪之灾后垒筑而起的。

1949年7月24日,第6号强台风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从宁波方向扑向杭州湾。晚上9时,强台风在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登陆,最大风速每秒39米,风力12级,附近奉贤、南汇、川沙等地狂风大作。

当时,在川沙、南汇沿海抵御海潮的第一道防线,是钦公塘外四五里地的李公塘。因战事损耗,加上年久失修,在飓风、恶浪、暴雨的袭击下,本就危如累卵的李公塘很快成段成段地溃决。顿时,海潮席卷李公塘内,百姓房屋棚舍尽毁。

灾后,抢修海塘成为当务之急。南汇海塘抢险工程利用李公塘原址进行修筑,共筑土约65万立方米,并在决口处、新筑处和险工弱段加添木桩1.2万根,使用麻袋堆土30多万包、芦枕266.5吨。修好的海塘高3.5米,顶宽3米,底宽13米。

这便是人民塘,它北起吴淞口,南经川沙、南汇进入奉贤,后经不断加高加固,并在塘两侧植树造林,5000余亩水杉林成为上海地区最长、面积最大的护堤森林带,被誉为沪郊“最美的林荫道”之一。

杉林高耸,田野青翠……人民塘两侧杉树林像卫士般整齐排列,不仅起到了固土护堤、防汛挡风和改善生态的作用,还增添了海滨风光的魅力,每年有大量候鸟与留鸟在林中栖息繁殖,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更结实的海塘

随着海岸线的向东延伸,继人民塘后,南汇人民又相继修筑了胜利塘、团结塘、七九塘、八五塘、九四塘,直至如今的世纪塘。

现担任港城集团综合管理部负责人的顾佩弟,经历了临港海塘的数次变迁。

1998年,当年的上海人工半岛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在上海东南角围海1.3万亩,并在2000年促淤完成。2002年,临港新城开始开发,进行二期促淤。

“二期促淤工程,就是现在临港主城区的位置。”顾佩弟说,“主城区67.76平方公里,其中33平方公里是围垦出来的。”当年同步开挖的滴水湖,挖出的泥土也正好用于其他地方的填土。

随着临港新城开发,同年也开始了修建港城大堤,也就是如今的世纪塘。

“当时在已经促淤完成的一期,分别由南汇城投和港城集团完成了两段海塘的建设。”顾佩弟说,庙港以西、芦潮港以东的区域,也就是现在芦潮港社区的一段,由南汇城投修建;庙港以东,如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陆域部分的海塘,由港城集团修建。两段加起来,长度约7公里。

“当时海塘的修建标准是抵抗50年一遇的台风,堤顶高7米,宽6米。”顾佩弟说,但这些海塘在2004年、2005年又进行了改造,升级为如今抵抗200年一遇台风的标准。而2002年临港新城开发时,造起的海塘直接就是按照200年一遇的标准——堤顶绝对标高达到8.6米以上,宽度达到9.5米-10米。

2002年后建造的主要围绕现在主城区的海塘,总共10公里,也是分两段建成。2002年开始建设6公里,2003年建成;剩下的4公里在2004年建成。

但不管是前面50年一遇的标准,还是后来200年一遇的标准,如今海塘的建造工艺不再是工人肩扛手提,而是“充泥管袋”,即先做出土沙包作为海塘内部结构,然后在外面垫上砖块、混凝土。“50年一遇标准的海塘用的是干砌块石,200年一遇标准的海塘用的则是灌砌块石,就是在垒砌好的石块缝里填充上混凝土,相当于让石块进一步粘合成一个整体,更结实。”顾佩弟解释。

“用现在工艺建造的海塘基本不会决口。”顾佩弟说,不过,即便这样,现在的海塘还在不断进行加固,“我们计划在世纪塘外面再做一条抛石坝,再种些芦苇,对风浪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